本報社評----振興經濟才能縮小所得差距

2010/08/21

 日昨主計處公佈98年每戶家庭所得分配狀況,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平均數為88.8萬元,較97年減2.9%,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26.6萬元,亦減2.6%,顯見去年全球金融海嘯對台灣經濟造成的衝擊非常大。

 在「所得差距」(一般都用「貧富差距」來形容,但因有些坐擁豪宅的富有人士不用上班,所得為零;有些人士雖然上班薪水不低,但卻是無殼蝸牛,所以用「所得差距」來形容較恰當)方面,去年最高20%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是179萬元,最低20%家庭是28.2萬,差距6.34倍,較去年同期增加 0.29倍。

 在吉尼細數(Gini Coefficient,即戶數累積百分比為橫軸,所得累積百分比為縱軸之所得分配曲線,與完全均等直線間所包含之面積對完全均等直線以下整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率)方面,98年為0.345,較去年同期增加0.04(Gini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等的程度愈高)。

 在五等分位所得差距方面,台灣在2001年是最高峰,為6.39倍,2001至2008年該數字介於5.98倍至6.16倍;而吉尼係數亦在 2001年攀登高峰,為0.350,2001至2008年該數字介於0.339至0.345。由跟過去的數字比較,2009年的所得差距顯然不是最大。

 再來看看其他國家的狀況,98年南韓(全體家庭)五等分位差距倍數與吉尼係數分別為5.76倍與0.31;美國為(97年)為9.57倍與0.39;新加坡(就業)為12.7倍與0.48,所以,台灣的所得差距跟其他世界各國比較起來並不算太壞。 雖然台灣的所得差距與過去比較或是與其它會國家比較並不算太差,但是政府還是要重視這個問題,並且能積極、有效來處理。

 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是造成所得差距的重要原因,全球化使國與國間人員及資本流動的障礙減少,使企業必須全球佈局,將不同的作業階段依「比較利益」原理放置於世界各地,使得台灣的人力需求減少。

 而知識經濟來臨後,掌握知識與資訊的人迅速致富,也使得社會自動化程度大增,導致所需的勞動力大減,這就是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形容的「M型社會」,上流社會的有錢人及下流社會的貧窮人愈來愈多,而中產階級愈來愈少。

 為了解決所得差距與M型社會的問題,一方面政府要振興經濟,扶植新興產業,增加就業機會,讓人民有工作可以做;另一方面,也要讓貧窮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增加現代知識,才有可能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跳脫貧窮陷阱。

 就振興經濟而言,目前馬總統將遺贈稅由50%降至10%、通過「產業創新條例」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由25%降至17%、推出「新鄭和計劃」拓展外貿、扶助六大新興產業、再加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以及台灣本身就具有地理、語言、文化、經濟自由度與法制等各方面的優勢,台灣非常有機會達成為馬總統所揭櫫的「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與「外商區域總部」願景。

 由主計處日昨公佈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從原先7.66%,大幅上調到12.53%,全年的經濟成長率也上修到8.24%,台灣經濟逐漸走出金融海嘯的陰霾,一定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並對改善所得差距有所幫助。

 就完善教育而言,現在台灣高等教育學費逐年攀升,貧窮子弟已經不像過去可以單憑實力就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還必須考慮到費用問題。因此,我們呼籲政府除了完善社會福利措施,照顧貧窮人生活之外,也讓貧窮人家子弟能憑藉自己能力,依公平的考試制度進入高校學習新知,並且設置獎學金,讓貧窮人家子弟能專心學習,藉由現代知識以脫離M型社會之下流階層。

 振興經濟與完善教育才能縮小所得差距,希望朝野各界能同心齊力,振興經濟與完善教育,一起為縮小所得差距而努力。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