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寧 經濟部工業局連續二天在四大報刊登「如果沒有石化業?」的系列廣告,引發外界揣測政府的石化業政策是否已經定調。環保團體於9月7日召開記者會,痛批政府圖利財團,用納稅人的錢為石化業背書,記者會中,經濟部回應表示,登廣告的目的是平衡社會上的聲音,提醒大家生活中到處都用得到石化產品,至於石化業究竟要如何發展,政府目前沒有既定的立場,將召開公聽會收集各方意見,然後做出適當的建議。
立法委員田秋堇批評,目前國光石化還在環評的階段,政府就花500萬登廣告,做石化業的化粧師,國光石化是一個民股佔57%的公司,如此做法有圖利特定廠商之嫌。
田秋堇表示,台灣每人平均負擔的乙烯產能,是美國的1.86倍;單位土地面積的乙烯產能是美國的38倍,環保團體不是反對石化業,而是反對過多的石化業,「反對國光石化把國家花光、敗光」,石化產業讓台灣變成中國的離島工業區,把污染留在國內,提供優質便宜的產品給中國使用。
田秋堇指出,中興大學環科系教授莊秉潔的研究指出,如果國光石化通過,全台灣平均每個人將減少23天的壽命,而開發單位在環評會議上,也公開承認這份報告,「政府只告訴我們石化業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卻不告訴我們,將爲石化業付出多慘痛的代價」。
台灣大學化工系教授施信民表示,石化業是高耗能、高耗水、高二氧化氮排放的產業,台灣不宜再擴充石化業,且台灣所生產的石油製品,大部分最後都外銷到國外,使台灣成為世界第一的塑膠產品生產的國家,卻造成國內大量的污染。施信民認為,乙烯的產能與經濟發展並非成正比,石油是即將耗竭的資源,政府應有前瞻的眼光,即使要發展石化產業,也應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大量生產低附加價值的泛用塑膠產品。
田秋堇表示,世界石油的存量,預估再四十年內就會耗竭,而台灣大概在二十年後,就會面臨買不到石油的處境,政府花5000億去發展一個40年內就會找不到原料的產業,還要讓全民去承受建康上的風險。
綠黨召集人潘翰聲表示,經濟部大篇幅刊登廣告,是在製造人民的恐慌和對立,且政府花大錢買廣告爲特定產業背書,很有可能會影響媒體往後對這件事情的判斷,這樣的做法已經是民主的危機。
4月22日,國光石化進行區委會審查,民眾於場外抗議。(攝影:陳寧)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石化科科長郭肇中回應表示,登廣告是爲了平衡社會上的聲音,提醒民眾生活中到處都用得到石化產品,並非為特定產業背書。
台灣綜合研究院以未來台灣GDP成長的幅度,來預測石化業的所需的規模,如果以不同的GDP成長來計算,有分低、中、高經濟的三個方案,所需的乙烯產量分別是579萬、734萬、886萬公噸,郭肇中表示,如果以較低的經濟成長率來估算,就會推算出較低的產能,但是相對的失業率就可能會升高。對於石化業發展的適當規模,郭肇中表示,現在正在收集意見的過程,也會召開公聽會,然後針對低、中、高這三個方案,做出適當的建議,目前政府沒有一個既定的看法,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不論選擇哪一個方案,裏面都包括國光石化的興建。
郭肇中表示,雖然乙烯可以長途運輸,但是國家和國家之間是競爭的關係,比如說韓國如果看到我們做出很好的材料,一定不會想要把乙烯賣給我們,甚至故意阻斷台灣上游乙烯的來源,因此石化業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戰略產業,如果上游原料沒有一定的產量,整個產業會好像被人掐住喉嚨,因此國內必須要維持一個適當的產量。
業界通常是以乙稀的產能,來估算石化業的規模,目前國內乙稀的總產量約390萬噸,如果未來國光石化以二期各120萬噸的規模開發,那麼預估國內乙稀的產能加起來將有630萬噸,如果五輕關廠後,會減少50萬噸,在台塑集團沒有出走的前提下,將是大約是600萬噸左右的規模。
回應
Re: 登廣告挺石化 工業局:台灣需要國光石化
最後,整理得到的結果:
台灣就算現在,甚至未來根本不需要發展傳統石化工業。
首先,甘蔗也是中南部地區種植農作物其中主力之一,番薯也是酒精提煉其中一項資源。與其發展石化工業,不如自立更生,全面提升"內需"能源供應,減低石油能源之供給。
減低石油依賴不只是使用省油車、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降低富裕流感以及使用節能產品。政府也必須正視"資源主權"與"資訊主權"政策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