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如果不知道,又怎麼會關心?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

                  2003年10月20日, 2010年8月28日修

過去兩天,我和一個不到兩歲的小男孩相處了一段時間。

他叫人睿。星期六,我和人睿的媽媽約在辦公室一公里外的餐廳,共進午餐。午餐過後,我們決定不搭計程車,改為步行回辦公室,要好好享受陽光。林森北路的人行道上,我想要引他注意到地上的落葉,好讓他知道樹葉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不過,人睿也許是因為能夠出來看看,便心滿意足了,對於我的用心,不是十分在乎。

途中,我們經濄一個大型停車場,裏頭停滿了大小相近的公車,倒引起他的注意。他雙眼直愣愣地盯著巴士瞧,髣髴渴望搭上公車,來趟驚險刺激的高速公路之旅。

望南走到市民大道。朝火車站方向,穿越林森北路。馬路北邊,人行道側,有一小塊、一小塊狹長的草地,種有樹木。我每次看到草地或是空地,都會不由自主脫掉鞋子,赤腳在上面來回走動。這次也不例外。

我牽著人睿的手,輕輕引他到人行道旁,草兒漸生之處。到了那兒,我鞋子一脫,就在綠地上踱步,吸吮大地能量,他則在一旁好奇地觀望著。人睿的媽媽在人行道上推著嬰兒車,而我正展開探索之旅。只見那兒有小黃花,小型蝴蝶,食用苜蓿,還有蘑菇!可是,這個時候,人睿就站在人行道邊,一動也不動,看著我,又回頭望向媽媽,一臉焦慮,眼淚就要奪眶而出。

我們相隔不會太遠,他應該不會害怕被忘在那裡才是。

後來,我突然想到,就在幾天前,他媽媽才跟我說道,雖然她這麼多年來一直活躍於環保運動,卻從來沒有機會真正親炙大自然。她說自已是個都市長大的小孩,連農村生活都沒什麼概念,更別說什麼是野外了。

城市,建築物,汽車,林林總總,都造成了我們的疏離感。死寂的水泥「悶」牆(建築上稱沒有門窗的牆為「悶牆」),了無生意的玻璃窗,以及鋼筋水泥堆砌成的凸塊,僅管色彩鮮明,且承載著各式各樣的感官刺激,但久視之下,卻會使我們的反應力及感應力為之麻痹。感謝上天,讓我們週遭仍有生物──人類。但光是人類不足以延續我們一生所經歷的發展。死亡,回歸大地之前我們需要植物、昆蟲、塵埃,來讓我保持動力,受有激勵,而這是電影、汽車、衣服、及飛機所無法提供的。我們不能怪那些人為事物佔據我們太多情感與專注,因為它們是死物。但我們確可讓下一代生命更為豐富,而這並不需靠建造更多的遊樂場,到更多的麥當勞,給更多的棒棒糖,或上更多的英文或鋼琴課來達成。要讓他們生命更為豐富的方法,就在我們的面前,一蹴可幾。誠然,我們的需求無法盡獲滿足,但且讓我們學習如何自適於目所擁有的。這樣,大自然受破壞的速度或許便能逐漸降低,更或許能因而慢慢回復。

我們不斷獲得這樣的訊息:我們需要舒適與安定。我大概可以接受。但此訊息的意涵,非僅於此。我們的「體系」所給予的訊息,是我們唯有延續人類千年來一貫的作法,才能舒適與安定──也就是要不斷讓生活更為「簡單」,要讓工作與娛樂有所區分,要無限發展,克服環境的界限或承載力,必須透過制定法律來規範社會的一切,因為僅以顯見的自然法則為圭臬是不夠的。

生命誠複雜。地表形狀,變化萬千。人睿正要到未如人行道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即將踏入「未知的領域」。青草覆蓋著微微起伏的地面。現在的公寓或建築物,偶爾才有渡過殺蟲劑的浩劫,躲過捲起報紙的偷襲,或熬過一塵不染所帶來的飢餓後,仍殘留下來的蟑螂、蚊子、或螞蟻,兀自苟延殘喘。對公寓或建築物來說,這些小蟲子無疑是陌生的訪客。一小塊青綠草地所散發出的氣味,自然烔異於廢氣、垃圾、化學清潔劑及溶劑(而這些人為物正是我們一般從街道及城市中所得到的感官劑量)所產生的味道。

我們其實不要輕忽「熟習」的重要性,雖然「熟習」一事,一如所有成痴成癮,可能有害。

這就是我從人睿身上學到的。

對我影響甚大一本書「探索文明的出路」的七十多歲作家丹尼爾.昆恩談論大自然時,態度漠然,甚至還說自已並非熱愛大自然的人。他寧願徜徉於都會生活的舒適之中,也不願不散步於大自然。但他卻以動人的口吻,廣泛論述大自然對我們的重要:若無大自然,則無人類。所以,他僅管自言不熱愛大自然,卻依舊熱切地想「拯救世界」,並且冷靜地分析事實真象:世界沒有相思樹,人類就無希望。

我們怎麼下「不惜任何代價」好讓我們與世界重新對焦這個定論不是問題所在。重要的是我們與世界重新對焦,懷抱這樣的心態是必然的。相信如果年輕時便能如此覺悟,就更好了。

這樣的心態不管是來自我們對大自然與生俱來的崇尚之心(就像未受「文明」洗禮的原住民族般),來自年輕、易受外物影響的年紀所接觸的外在環境,或藉由年紀較長時的領悟,如閱讀丹尼爾.昆恩、保羅.霍肯等人的作品,我都欣然接受。只有開始尊敬大自然,且如傳聞中北美原住民族易洛魁族(Iroquois)一般,在所做所為中,能顧及未來七世子孫,人類才有希望。

如果一個人不幸地未能「脫離文明」而成長,那麼,要獲致這樣的心態,最好的方法,也許便是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合適的環境,好讓他們認識更多的動植物物種,而非商標品牌。

那麼,我們個人和組織(企業、學校、家庭、政府機關等等)可以怎樣做呢?有一個方法,簡單易為,那就是儘量讓兒童親近大自然。藉由這樣的機會,他們將可體會到,大自然是我們的一部份,是我們的良師,是我們快樂的源泉,並可藉以找到個人與地球間的平衡點。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