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希臘債信地雷多年未爆 高盛瞞天過海是幕後幫兇

2010/02/09

艾利克斯: 所以,還有多少地下負債還沒爆咧? 看來希臘根本是雷曼的兄弟啊!

鉅亨網鄭杰 綜合報導 2010-02-09 13:15:11

希臘帶頭引爆歐洲債信危機造成全球股災,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臘債台高築並非一天可成,但外界卻要遲至近日才發覺,是什麼原因造成外界如此後知後覺?根據德國《鏡報》報導,這當中銀行業巨頭高盛 (GS-US;Goldman Sachs) 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為高盛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合法地規避了歐盟馬斯垂克條約中規範的赤字規定,成功地幫助了希臘政府掩蓋其赤字真實的情況,然而到了特定時刻,換匯換利交易 (Cross Currency Swap,CCS) 將會到期,就會更推升希臘本就膨脹的赤字。

希臘向來不是很受歐盟統計局的歡迎,因為希臘大大惹怒了專作精算的歐盟統計局,根據調查報告顯示,過去有關希臘的重要數據不是「無法確認」,就是要求希臘成交但卻「沒收到」。

自從 1999 年之後,馬斯垂克條約就規範要是歐元區會員國的預算赤字超過該國 GDP 的 3% 以上,將會處以鉅額的罰款,而政府的債務總額不得超過 GDP 的 60%。

而當要加總政府債務時,創造性做賬 (Creative accounting) 就成為首要之務!

儘管馬斯垂克條約有其規定,然而希臘從來沒有堅守 60% 的債務上限,他們只是明目張膽的粉飾資產負債表以守住 3% 預算赤字的上限,希臘作帳時,曾經將鉅額的軍事開支排除在外,另一次則是將數十億的醫療債務排除。

在歐盟統計局專家們重新計算這些數據後,他們的結論都是相同的:實際上,希臘每年的預算赤字一定遠遠超過 GDP 3% 的上限限制。到了 2009 年,希臘的預算赤字就暴增至超過 12%。

不過,現在來看,美化希臘數據的人則比先前想像的更加厚顏無恥。

根據一位熟知內情人士回憶,在 2002 年的時候,許多投資銀行提供了複雜的金融商品給各國政府,這類金融商品可讓政府將部份負債移至未來才浮現,而有許多地中海國家皆紛紛搶購這些金融商品。

希臘的債務管理者就是於 2002 年開始與美國的投資銀行高盛商定了龐大的交易。這些交易涉及了所謂的 CCS 交易,也就是政府債務可以美元和日元發行,並在未來某一特定時期交換回歐元債務,代表希臘必須在到期日時以最初的貨幣換回原先的債務。

像這樣的交易其實是各國政府融資的正常管道之一,歐洲各國政府藉著發行以日元、美元、瑞士法郎計價的債券從全球的投資者獲得資金,不過他們需要換成歐元歐元支付日常帳單,在過了數年後,這些債券則需要以最初的外幣面額贖回。

不過,在希臘的例子中,高盛以虛構的交換匯率設計了一種特殊的交換方式,這將使得希臘收到的歐元金額,可以遠高於 10 億美元或日元在歐元市場的實際價值,利用這種方法高盛秘密地替希臘安排了 10 億美元的額外信貸。

這樣的信貸變相地成為遠期交換交易,因此並不會顯現在希臘的債務統計上,歐盟統計局的報告規則上也並不會全面地紀錄涉及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內的交易。

根據一名德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員表示,因此馬斯垂克條約的規範可以透過這些調期交易 (swap transaction) 合法的規避。

而這樣的事情並不是頭一遭,在數年前,義大利也曾經在另一家美國銀行的幫助下,搬弄了同樣的手法粉飾國家實際的債務。

在 2002 年,根據希臘的官方數據,該國赤字約占 GDP 的 1.2%,不過在歐盟統計局在 2004 年 9 月重新審視數據後,便將赤字占 GDP 的比例修正上調至 3.7%,不過要是依現今的紀錄來看,占比應該為 5.2%。

希臘做了這些調期交易,而到了約定時間,希臘就必須付清這些交易的契約內容,因此將大大影響該國的赤字,這些債券的到期日約在 10-15 年之間。

藉由這些交易,高盛索取了可觀的傭金,且還在 2005 年將這些調期交易合約賣給一家希臘銀行。

針對此爭議交易,高盛拒絕表示意見,而希臘財政部也沒有對此做出任何說明。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