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人權、文化與古蹟的價值
《樂生劫運V2.0》放映 + 映後座談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0/11/03

樂生療養院的爭議,是近年來對人權、文化與古蹟,最為重要的指標性事件。 當代表大眾交通利益的捷運機廠工程決定在樂生院址興建的那一刻,就埋下引發後續抗爭事件的遠因。但,交通便利與樂生院的保存,是二選一的選擇題嗎?民間團體提出了眾多的建議與想法,但都不在政府的考慮當中。

即便他們知道這是錯誤的政策,然而卻只能一錯到底,沒有變更的可能。

如今機廠工程開始興建,當初民間團體指出的種種問題開始浮現。樂生院底下,脆弱的地層,經不起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地表與建築物出現大型裂縫,甚至有整片山坡滑落的可能。到時犧牲的,不僅是樂生院民的生命,也包括了捷運機廠的安全。

直此當時,我們安排這場放映,並邀請導演平烈浩、樂生保留運動者王顥中,和大家一起來瞭解樂生院的保留議題,以及關注現況。並瞭解更多管於人權、文化與古蹟保存的問題。

時間:11/5(五)19:00 ~ 21:30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104教室 與談人:平烈浩(《樂生劫運V2.0》導演)、王顥中(青年樂生聯盟成員)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樂生療養院簡介

樂生療養院成立於日治時代的1929年(昭和四年),位於新莊,民間俗稱樂生院,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三座漢生病患隔離機構患隔離機構遺跡之一。

最初名為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樂生院。此院為日治時代為強制收容痲瘋病(又稱癩病、漢生病、韓森氏病)患而設,最初只有五幢房舍,收容一百多人。戰後國民政府遷台,由於國府延續日治強制隔離政策,至使病患愈來愈多,陸續擴建病舍至六十多幢,有近千張病床。

樂生是台灣第一間痲瘋病院,作為慢性傳染病、癩病防治的專門機構。百年前,癩病特效藥尚未問世,加上對痲瘋病的不瞭解。早年痲瘋病被誤認為無藥可治、且高傳染病的瘟疫。所以,當初是遵循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第一屆國際癩病會議」(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eprosy Conference, Berlin, 1897)的建議,採行「強制收容,絕對隔離」政策。政府強制病患進駐樂生,幾乎就註定老死其內,院方對於院內病患懷孕的態度,也是採取強制墮胎的手段,導致墮胎失敗產下的下一代,有身心障礙的問題。院內有一碑立於1947年,為當年院長吳文龍所題「以院為家、大德曰生」,正是當時隔離政策的寫照。

日治時期,樂生院在今中山路一側設有鐵絲網,防止院民逃跑或是路人擅入,在今中山堂和指導所的中間設有圍牆和鐵門,是區隔醫護人員和病友的界線。陳文資院長時期,在行政大樓第一進的崗哨設有軍人守衛,如發現有院民想跨越鐵絲網逃跑,就會警告或對空鳴槍。

根據樂生院民的描述,最初期的醫生為日本軍醫,常使用的藥物為阿斯匹靈、紅藥水、凡士林、碘酒,包紮是用病床撕下來的舊床單,用後消毒再使用。有些護士的學歷只有小學、初中畢業。到了1956年,台灣引進了有麻瘋病特效藥之稱的「DDS」,提供給100名院民試用,但在缺乏醫生指示下服用,有些病友服用過量,破壞紅血球,使神經痛更加劇烈。

後來治療藥物發明,患者不再需要強制隔離,樂生的病人才逐年減少。院民與世隔絕了數旬年,直到1954年,才慢慢開放讓院民回家。1961年,「台灣省癩病防治規則」訂立,廢止強制隔離,改為門診治療。但因社會的誤解,對於院友購物的金錢、信件都要經過消毒水或清潔手續後才接受。

由於台北捷運新莊線興建機廠及樂生療養院迴龍院區(新院區)的需要,原樂生三十公頃的舊院區,目前已經拆除部份院區範圍築起水泥牆。而後續的捷運機廠施工,引發了工程與古蹟保存的爭議。另外也衍生院民安置的爭議。

雖經民間團體極力爭取保留與院民的就地居住,文建會也請欣陸工程顧問公司擬定了現有區域90%的機廠興建方案。然而捷運局與公共工程委員會並未採納。目前院區動工過程中,在規劃院民續住的區域,建築與地表出現許多裂縫,不僅危及院民居住,亦有山壁崩落毀損機廠工程的危機。

(以上部分引用自維基百科)

主題: 
活動日期: 
2010/11/05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