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第三勢力?

2006/06/29

在民進黨政權面臨空前危機時,籌組「第三勢力」的各種傳言時有所聞。在目前,所謂的第三勢力,其實有幾種不同的取向。

最被媒體渲染的,就是從藍綠陣營中裂變重組的力量,比如近來甚囂塵上的「XX聯盟」傳聞。這種「第三勢力」,有高知名度的政客、比較豐沛的政商資源,一旦形成當然很快能取得相當的政治版圖。但是這種組合完全不是基於共同的政治理念,不過是政治利益的算計和權謀的運用,他們的組成份子其實都是共犯結構的成員,這樣的第三勢力,可以說,一點進步意義也沒有。

另一種第三勢力,打著進步的旗號,很值得我們嚴陣以待。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史上,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當既有的政黨政治日漸腐敗墮落,讓群眾不滿日益升高,但還沒有真正找到另外的出路時,統治階級內部往往會聰明的拋出「形象清新」、「面貌左傾」政治人物出來組織新的政治勢力。他們往往會結合一些「民間力量」,使用看似進步實而模糊保守的政治口號,目的不在於建立真正的左翼政黨,徹底改造這個體制,而是出來將不滿的群眾「納入正軌」,防止群眾因對體制絕望,進一步的激進化,走上革命的道路。這種「第三勢力」對於舊體制來說起著一種「安全閥」作用,欺騙性最大。

如今陳水扁家庭與親信的貪腐和民進黨親財團的施政,已經讓越來越多同情者失望,而國民黨也從沒有脫胎換骨的變革。很多所謂的中間選民,或是較有意識的群眾,期待一個更注重社會公平、不向財團傾斜、更能代表勞苦大眾利益的政黨能夠出現;期待有更好更清新的形象牌政客和學者名流出來登高一呼。這就讓假進步、真保守的勢力有一定的存在空間

在台灣發展第三勢力的嘗試並未中斷過。工黨、社民黨等都是失敗的經驗。幾年來一直號稱要發展第三勢力的泛紫聯盟現在也宣告轉型解散。它們本來都一度被看好、期待,但無一逃過失敗的命運。很多人就輕易的下結論說,藍綠之外台灣沒有新政黨的空間。其實成敗真正的關鍵在政綱、運動和組織上。

在政綱上,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清晰的、真正能改造這個體制的綱領,而不是曖昧模糊的口號。從工黨到泛紫都要走勞資妥協、中間路線,其實和民進黨沒有本質區別,即使壯大也難逃民進黨變質腐化的老路。在運動上,這些籌組第三勢力的嘗試,往往是高知名度政客的個人秀,從來沒有真正和群眾運動結合起來,即使有號召某些運動,也往往淪為記者會活動或是少數精英的遊戲。這種環繞個人而成的團體,也難有真正的民主可言,工黨和社民黨的不斷家變就是明證。

台灣是否需要藍綠之外的政治新選擇?是的。但是這個新力量,得靠目前政壇之外的新人新思想與新組織才有出路。

(作者為社運人士,工人民主協會常執委)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