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在乎投票率?

2006/12/13

, 雙城之戰結束了,電視上「政治觀察家」們不斷在分析選舉結果,大家關心的都是未來藍綠政治權力可能的變化,分析兩黨政治操作的精細與拙劣。許多「觀察家」們有各自的政黨派系背景,很多言論其實都是政治宣傳。政黨在市政改革、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是否符合基層大眾所需,是否能帶來真正的進步,在討論中根本無關緊要。而「第三勢力」毫無空間更似乎是無須證明的基本前提,尤其是明年立委將實施單一選區新制。

然而,不管政客如何聲嘶力竭,政黨如何用盡心機,其實這次選舉最突出的現象,不是藍綠基本板塊的固定,而是投票率與投票人數的大幅下降。

從一九九四年到二○○六年,臺灣進行了四次直轄市長選舉。以台北市而言,今年的選舉人數是四屆中最多的一次,但是去投票的公民數和投票率都是最低的,而高雄市投票率更是連續四屆的直線下降。比起投票率高峰,北高兩市投票率的降幅分別高達十六.四%和十二.七%。所以,當在朝者慶幸於權力的鞏固、策略的得宜,而在野者還在技術問題上找失敗答案時,數字告訴我們:有一大批選民並未對民進黨的金權政治健忘,也絲毫不能被國民黨感動、對泛藍信任,而是走向拒絕投票、或是冷漠失望。

對於藍綠來說,這樣的政治走向可能是好事,因為這表示以後的選舉只要能夠穩定基本票源,就至少能確保既有權力版圖,如果再精於候選人包裝和旁門左道的選舉伎倆,就能夠壓倒對手,奪取中央執政權。所以一些政治學者也會拿出「投票率越低表示民主越成熟」的所謂「政治學原理」來呼應。

但是,從基層大眾的利益和政治改革的前景來說,這樣的走向將是最大的悲劇。因為從此政黨只要鞏固少數支持者就能夠攫取政治權力,民主勢將從「多數人的政治」徹底淪為少數人的操弄。因為從此臺灣政治將完全固定在民族主義/族群政治主宰的兩極化政治,所有社會正義、經濟公平的議題將不再有人聞問。從此任何有意義的政治社會改革都不會排上議事日程,政治將不過就是政黨及其支持圈的「資源分配-選票回饋」關係,政治只會更加敗壞。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的選舉,由於許多選民的冷漠,是一場兩黨都沒真正得到教訓的選舉,然而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得出第三勢力沒有空間的結論。未來台灣政治改革的契機,將在於流失/不進場以及那些含淚投票的選民,能否找到新的政治參與動力。

如果沒有修憲改制等變數,明年的立委選舉將首次實施兩票制。單一選區固然不利於小黨和弱勢團體,同時政黨比例代表的席次比重過低,但是「政黨票」的登台仍然是小小的契機。長年以來一直追求社會平等、生態平衡、性別解放等進步改革的各方團體人士,該是思索如何匯聚力量、整合政綱、提出人選來感動選民、落實改革的時候了。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