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最近因為即將升格,面臨地方政治轉型的空窗危機。在這個空窗期,各局處只要提得出來的計畫都可以納入施政議程表中。因為現在是升格新北市前的過度期,加上周錫瑋不競選連任,議會的監督機制等同停擺,各鄉鎮的不當建設與綁樁等情事正全面展開;同一個工程只是換一個名稱,幾年後就又重做一次。這段短短的地方政治轉型空窗期,已為新北市埋下許多「破壞性建設」的危機。
以淡水為例,最近約略有將近二十個計畫與工程,有些正在進行,包括幾個古蹟與公共資源的BOT案;有些工程趕著發包,趕著作為縣長下台前的政績表現;有些計畫正等著「統籌分配款」與「舉債」來推動。其中最嚴重的是淡水捷運站後側的「沙洲整治與金色水岸景觀美化工程」。沙洲本是淡水河的自然現象,淡水小鎮早與這塊沙洲共生許久,其所在位置剛好可以當作屏障,減少颱風天海浪對於臨河店家的衝擊。但兩年前,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竟因某位前立法委員的「爭取」,花了二千萬用大石塊將這些自然堆積的浮沙團團圍住,官員說這樣可以減少年年清理淤沙的經費。但真實狀況卻是因為錯誤的工程,造成河水惡臭、石塊嚴重碰撞而影響舢舨船的進出等問題,反而引起在地居民的反彈。
而今年台北縣水利局又編列經費要將這堆沙洲移動到靠岸處,依照縣府所提的整治計畫,是將沙洲切開來整理成一個小島。但依據沙洲堆積原理,沙洲切口經幾次潮汐後,大概又會慢慢堆積而連在一起,即目前的「整治」將徒勞無功。且因整個沙洲固化之後仍在高灘地範圍內,縣府計畫中也明確表明沙洲將受到颱風與大潮的影響,需要不時清理。更嚴重的是將改變淡水河口的水文狀態,無視氣候異變的警訊,埋下河岸沖刷的危機。
另外,交通局將原本淡水河龍舟比賽的看台與觀賞落日最佳景點的將近一百公尺的河岸空間,改為大型渡船碼頭使用。依據目前河岸的使用行為,新增加四座碼頭之後,可以想見未來淡水市街段的河岸空間將失去該有的特色;原本容納上千人可以眺望落日夕陽的階梯平台將消失,淪為藍色公路的轉運點,排隊人潮將占滿整個河岸空間。未來,遊客搭捷運到淡水市街河岸的目的只是要轉乘到漁人碼頭,而不是來淡水河岸看風景。
淡水地區的觀光人潮一直居高不下,目前欠缺的是觀光地域的經營與管理的事物,是要用智慧與知識去找經營環境資源的方法,去喚起地方上有心的市民大眾的共同關心與行動,而不是用「破壞性建設」去犧牲小鎮的觀光品質。這種沒有未來的建設,持續下去將不只是浪費人民的錢,同時也將破壞淡水的資源特色。當建設無法塑造城市的願景時,升格將只是一場見證地方政治轉型的噩夢!
(作者為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