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蘇花改 安全嗎?

責任主編:樓乃潔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剪輯 張光宗

緣起  一個多月前,一場豪雨讓蘇花公路發生大崩塌,奪走了26條人命,也促使行政部門以極高的效率,有條件通過「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的環境影響評估。長久以來花蓮人期盼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似乎終於實現了,但是這條路的開挖,將會面臨哪些不可預期的風險?有哪些地質上的考驗,是必須克服的?

內文

 10月21日,蘇花公路發生開通以來最大的災情,梅姬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讓原本地質脆弱的蘇澳到東澳112K到116K路段,發生土石流與嚴重崩塌,造成69輛車 400人受困26人死亡。一個多月過去,蘇花公路又恢復過往的景象,遊覽車、砂石車密集的行駛在這條花蓮往北最主要的公路上。我們與地質學者重回現場,探究崩塌發生的原因。

 這次發生事故導致遊覽車翻覆的幾個地點,過去並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地質災害。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像116k處這種深入岩盤一二十公尺的滑動,已經屬於深層崩塌的範圍。由於蘇花公路沿線的岩石節理發達、裂隙密佈,本來就具有發生深層崩塌的體質,而這種深層崩塌的發生,很難預測。

 蘇花雖然已經搶通,但未崩落的土石遇到雨水,隨時可能伺機而下,部分路基仍然有掏空的危險。工人懸掛在山壁上進行護坡工程,車輛依舊川流不息。

 蘇花災難讓全國震驚,也挑動了花蓮人長久覺得備受漠視的心理。趁著民氣可用,地方政治人物揮軍北上,高喊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但蘇花公路真的是一條死亡道路嗎?

 事實上,根據警政署的資料,台九線的交通事故肇事率在全國排名第三,死亡率最高的路段,是在林榮到光復、瑞穗到玉里、以及池上等平原路段。從蘇澳到崇德,也就是蘇花公路這一段,死亡率反而是比較低的。另外從死亡原因來看,從91年到98年,在蘇花公路上有個5人因為坍方落石致死,但有53個人是死於一般交通意外。顯然,蓋一條新路,並沒有辦法解決絕大部分交通事故的傷亡。

 「蘇花改」的前身「蘇花高」起源於1990年交通部「環島高速公路網」的計畫。當時興建蘇花高的目的除了安全,更在於發展東部、建立全島的高速公路網。歷經近二十年的辯論、各界的質疑,2008年4月,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被退回。幾經折衝,蘇花高演變成現在的「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從一條耗資960億 86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瘦身成為465億、總長38公里的省道。在地質條件最差的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三個路段,計畫開挖八個隧道,通過蘇花沿線地質最破碎的地帶。

 蘇花沿線所屬的大南澳片岩,因為受到多期的變質與變形作用,充滿了不規則的褶皺,想要在這裡開挖隧道是工程的一大挑戰。除了地質複雜不規則之外,湧水是隧道施工的另一個問題。蘇花改穿越山勢陡峭的中央山脈,猶如穿越龐大的地下水庫,從蘇花公路沿線不斷湧出的水脈就可以看出,這裡地下水層的高度遠高於路面。

 1999年鐵路局進行北迴鐵路改善計畫,開挖從永樂通往東澳的新永春隧道時,曾遭遇每分鐘80噸舉世隧道工程最高的水壓。基於北迴鐵路的經驗,公路總局將蘇花改東澳隧道,規劃在新永春隧道的東側。以避開兩邊的斷層密集帶與湧水帶。地質學者認為,在地質資料還不充分的情況下,隧道技術是否可行,還有疑問。而公路局則認為,這些問題在未來都可以克服。

 除了地質上的不確定之外,蘇花改對於沿線的社區可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今年八月中,蘇澳鎮白米社區的居民才發現,蘇花改將穿過自己的社區。白米社區是一個被工廠與礦區包圍的聚落,為了改善自己的環境,十多年前居民組成社區發展協會,一方面跟污染廠商協商抗爭,一方面也推動社區產業營造白米為台灣唯一的木屐村。得知白米將成為蘇花改的過路村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瑞木最擔心的,是水土保持與生態的問題。林瑞木認為,如果為了社會公平正義而必須興建蘇花改,那麼對於被當作是過路地區的白米社區,應該也有一個公平的對待,整個區域的環境影響評估,應該要落實。

 九月底蘇花改的環境影響說明書送到環保署,才剛開始討論就遇到梅姬風災, 於是環保署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展開環評。場外有花蓮民眾包圍、場內有政治人物坐鎮,花蓮縣長傅崑萁把花蓮產業蕭條、離婚率高,歸咎於沒有一條安全的聯外道路。

 環評會中專家委員針對蘇花改的地質資料提出了許多質問。在部分委員認為地質、水脈等資料仍然不足的情況下,蘇花改的環評有條件通過,創下了重大開發案最快通過的記錄。

 蘇花改預計最快將在年底發包,但目前地質鑽探報告、細部設計還沒有出爐。國內幾家工程公司對是否投標採取觀望的態度。

 蘇花改能否在民國106年之前完工,還在未定之天,但確定的是,在蘇花改沒有完工通車之前,蘇花公路仍是砂石車、遊覽車必經的路線。怎麼樣才能避免梅姬的災難再次發生?目前公路局在幾個災害修復地點,有保全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但學者認為,後續仍需建立更完整的地質監測系統。

 蘇花災害也改變了完全倚靠公路的旅遊方式,目前前往花蓮旅遊的陸客團,都改從花蓮搭火車到蘇澳,再以遊覽車接駁。

 什麼樣的路,才是花蓮人安全回家的路?是大雨仍可能崩塌的蘇花公路?是地質變數難料的蘇花改?還是運能有待提升的鐵路系統?無論如何,有充分的資訊,不飆速、不搶快、才是安全回家的前提。

真假聽證會

採訪 朱淑娟 柯金源 撰稿 朱淑娟 攝影 陳慶鍾 柯金源 剪輯 陳慶鍾  國光石化二階環評進行了一年半,因為爭議愈滾愈大,經濟部工業局在立法院要求下,12月14日在彰化大城舉辦聽證會。舉行聽證會的目的,是為了釐清爭議,卻因為程序安排不當,現場爆發衝突,最後不歡而散,白白浪費了一場聽證會。什麼是聽證會、聽證會又該如何舉辦、國光石化的聽證會失敗,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面對重大議題,社會又該如何建立討論文化、凝聚共識…

後灣濕地的陸蟹危機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陸蟹出沒,兇狠的雙螯,宣示著濕地的生存領域。開發來臨,面對人類的破壞巨力,陸蟹有了危機。一群人展開行動,搶救一片陸蟹棲地,也搶救一個社區未來…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0-12-20(一) 22:00 重播:2010-12-25(六) 11:00

回應

台鐵可以公佈東幹線各時段、各區間、各站的載客率。

再讓學有專精的運輸學者為大家分析其數據所呈現的意含。

蘇花改的路廊極狹窄.逼庂
這是最大的問題
但是砂石非要走公路嗎?
非要狹縫裡硬擠嗎?
別忘了還有個大大的和平港
還有鐵路
砂石 礦產都該朝那走
對大家都好
運輸成本社會成本都省好多

砂石其實是小巫
看看廢土車吧
台泥和平廠每月運進廢土10萬噸
每日幾百趟次的大車隊從台北宜蘭一路長驅直入蘭陽平原 擠進蘇花公路
這龐大的廢土不是規定要鐵路運輸的?
怎沒人管管?
是宜蘭還是花蓮縣府放的水
還是中央環保署放的水?

明目張膽...

說了也是多說:蘇花改這條路是給花東地區居民安全回家的路,也是強化當地運輸經濟的一條路,更是讓更多其他縣市工作花東居民回流的,這次壓倒性支持無庸置疑。

面對眼前現實:鐵路、空運與海路是無法改善現有經濟問題,只讓現有花東經濟更為蕭條。此時該要關心的,除了還給花東地區居民一條安全回家以及提振當地經濟的路。是否更要給花東居民更便捷的資訊網路,與國際接軌。

蘇花改或不改
百姓全都被愚弄了
今天花東地區如果經濟繁榮
人口不會外流根本就不會有此問題
其實都是政府(政客)在模糊焦點
藍綠都一樣~只想要選票
每個政客都希望爭議持續以及保持現狀
這樣就無需負責任背黑鍋
從國家定位到地方政策都是在騙騙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