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及民族主義興奮,換來多少代價?中國水利部移民局書記唐傳利在6月底承認,中國水庫移民2300餘萬人中,高達三分之一還沒解決溫飽問題。這是中共中央官員近年來第一次針對水庫移民生存問題提出全國性的具體數字。
6月30日中國水利部移民局舉辦扶貧開發專題講座,邀請國務院扶貧辦公室規劃財務組副司長徐暉報告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實踐情況,在會中,唐傳利指出目前中國共有各類水庫移民約2300餘萬人(含繁衍人口),其中高達三分之一的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十分突出、複雜,解決的難度很大。
自1986年起,中共國務院即針對水庫移民問題,頒佈〈關於抓緊處理水庫移民問題報告的通知〉的政策,在2001年,又頒發了〈關於加快解決中央直屬水庫移民遺留問題的若干意見〉的政策指導,不過形式始終嚴峻。
被迫搬遷的水庫移民,由於面臨離鄉、離土、離業的問題,水庫移民的扶貧問題,始終是中國中央的關注焦點。去年7月,中國財政部和水利部決定聯合組織開展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後期扶持情況調查工作。在13個省成立了多部門參加的專門工作小組,協調、組織開展本轄區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調查工作。
據國務院統計,從1949年中共建國開始,全國總共8萬多座水庫,中央直屬水庫87座。1985年底以前投產水庫的移民大部分就地後靠安置在庫區或山區,由於自然條件艱苦,資源嚴重匱乏,庫區的經濟發展緩慢,至今還存在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等問題。
但自1985年之後,中國又陸續興建數個大壩,包括著名的三峽大壩、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等等,其中三峽大壩工程造成的移民人數,高達100至180萬。
國際河網於2003年曾經公布一份報告,揭露三峽工程的移民,在多個地區賠償和恢復生活的紀錄非常惡劣,而且不符合國際標準,不少移民基金被挪用作其他投資用途,或被地方幹部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