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言﹞亞洲服務業勞工的組織經驗需要新的關注

責任主編:樓乃潔

中譯說明:位於香港的「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AMRC),固定發行有以英文出版的季刊Asian Labour Update,每期都有一個專題,來報導評論亞洲勞工及工運的現狀:2010年秋季號(76期)的專題為「亞洲服務業勞工的組織經驗」(Service Workers Organizing in Asia)。服務業部門的勞工組織工作,向來是台灣工運最弱的一環,且如同其他製造業外移的國家,服務業勞工當是工運對應此情勢下重要的策略性組織目標,因此這一期的專題文章或可提供我們借鏡。此期季刊全文可見此鍵結(PDF格式)。本篇導言由邱伊翎翻譯。

「要啤酒嗎?」穿著一身超短裙的緊身制服,上面繡有著名的德國啤酒品牌商標,Chanthal正在向客人們促銷這款啤酒。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剝削,在這個勞動強度超強、低薪、沒有工作保障,甚至每天都會面臨性騷擾的工作環境中:在這裡,全球供應鏈正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管理、誘騙和剝削這些來自柬埔寨鄉下的弱勢勞工。Chantal的酒促(促銷啤酒)工作反映了亞洲服務業的許多面向:依靠女性勞動者、以女性的外表及情感來吸引及照顧顧客的情緒以提高銷售量、分散的工作場域、就業者大多來自於不屬於工會的勞動力、最終利潤都回到跨國企業。在拓展中的亞洲服務業部門從事勞工組織工作,非常值得觀察與注目。本期專題要跟大家分享的,正是亞洲服務業勞工的組織實例。

照片說明:日本的酒店公主們上街示威遊行爭取她們的勞動權利,經過東京市中心的歡樂街歌舞伎町。 照片來源:清水直子

亞洲一直被視為是世界的製造業基地,尤其是中國,但在過去十年中,不管是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及勞動力方面,服務業已經大幅成長。亞洲國家早已大力擁抱「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大致遵循著「累進發展理論」(theory of progression)來發展他們的經濟,從基礎的農業、礦業到製造業,最後是服務業──只有少數的例外國家,如印度,幾乎是跳過製造業階段,直接進入服務業。

服務業通常被指為「第三級產業」(高於第一級的農業和礦業,及第二級的製造業),包括運輸、將貨品從生產者端流通及銷售到消費者端,當然也包括服務的提供。服務業部門也包括國家提供給國民的一些基本服務,如健康照護、教育、大眾運輸等等。服務業的工作通常非常二極地分為高技術、高薪的專業工作(如醫療、法律及資訊科技),和低技術、低薪的工作(如清潔、家庭幫傭、推銷、保全),這些低薪的工作大量地被分配到那些公民權及勞工權利受到限制的移工身上。

在經濟危機或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那些被資遣的勞工(女性通常是第一批)通常被降到低薪的服務業去工作;她們形成了大量的「隨時可被替代的勞動力」。這些低薪的勞工通常都不會被看見,通常會被看見的是那些高階的、專業的、受雇於公部門的服務業員工,並由他們來代表整個服務業。這現象導致了藍領工人(體力勞動、製造業)通常被視為組織的目標,而白領勞工(非體力勞動、坐辦公室、腦力勞動)則被視為對工作擁有較少抱怨,也屬於比較不需要被組織的對象。在亞洲,大家多抱持這樣的想法,這也正是為何在亞洲經濟市場中,服務業勞工通常被勞工運動所忽視:製造業及其他部門的勞工組織運動依然吸引了較多的關注。

在多數工業化國家中,服務業目前都是經濟的主力,不管是在國內生產毛額比率(超過七成),或就業人口的比率(超過一半)上。在亞洲已工業化國家如香港、日本、韓國及新加坡,服務業也已經成為國內生產毛額的主力,同時也是勞動力市場就業人口的多數。「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到2015年,服務業不僅將會是亞洲主要的就業來源,也將成為最大的產業,佔這個地區總就業人口的大約 40.7%。

企業為了追求比製造業更多的利潤,轉而開始將服務業視為「金礦」,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企業們汲汲於挖掘這個未開發的市場,並努力試圖加以掌控。有些國家會保護在地的服務產業,特別是屬於「基礎服務」(例如水、電、瓦斯、醫療照顧的提供)的範圍,但這些都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等自由貿易框架下被迫開放。當政府以經濟成長及效率的理由,從過去的公共服務產業(包括公用事業及醫療服務)退出,通常國家也會背負更多的債務,政府業務私有化,而且外包越來越多公部門的工作出去。公共設施(如教育、住宅)的補貼也會受到影響,人們必須從口袋裡付出更多金錢,以獲得受教育的「殊榮」,也必須從薪水裡付出更多生活花費,而這些公共設施,過去是由政府來支持及補助的。也就是說,學生必須被迫去打工,才能支付自己的學費。這形成了大量的、便宜的、臨時性的年輕勞動預備軍,受雇於像是零售或速食等服務業裡面,這在許多亞洲國家已經顯而易見。公部門的大量裁員,也直接對於亞洲的工會運動造成衝擊,因為大部分的服務業工會成員都來自於公部門。

當政府的產業政策開始轉向服務業及私有化,這個產業的成長也開始大量依靠跨國企業或機構的大舉入侵,來從事那些過去只由當地產業所提供的服務,例如家庭幫傭、醫療服務和保全。像士瑞克(G4S)這間私人的保全公司,在全世界100個國家擁有超過60萬的員工,而它也是全球第二大的企業主,及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保全公司。這樣將國內服務業「全球化」的現象,通常也伴隨著工作的「商品化」及「泰勒化」(Taylorization,譯按:企業的一種科學管理模式,通常表現為標準化、自動化與去技術化)。

本期專題將焦點放在服務業員工的組織工作上。在台灣、香港、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及區域,年輕員工在零售、推銷產業部門的快速流動、汰換現象,讓我們注意到必須要有一種不同於這些國家過去經常使用的傳統工會模式,來組織這群工人。甚至,像是柬埔寨的酒促女郎,或是日本的酒店公主,這些員工都被分散在不同的工作場所及不同的雇主,我們很難以傳統的集體協商模式來操作。在香港,性工作者為保障他們的權利而組織起來,使她們團結的是,為了使女性性工作者處於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免於受到攻擊。對男女性工作者而言,更是為了讓他們交易過程更簡單、安全、免於被汙名化,所以他們必須去創造或修改法律。

我們可以預期,當亞洲的經濟成長持續以服務業為導向,工人的協商權就會更低落,當公部門工會已經被私有化所摧毀的同時,這些新興的、受限制的服務業勞動力並沒有被組織起來,法律也只是用來維持勞工們工作條件的不穩定(彈性化),以讓企業獲取更多的權力及財富。在印度和菲律賓,電信業的客服中心產業是最主要的新增就業機會來源,勞工組織者面臨到很大的挑戰,難以打進這個部門從事組織工作,這在本期專題文章內也可以看到。另一方面,製造業的工作大量減少,生產性資本的流動及政府的介入,試圖使工作場所保持在沒有工會的狀態,工會的力量在製造業中已經嚴重受到打壓。這都再再顯示出組織新興的服務業部門是越來越加重要。

我們希望這期專題可以標示出這些橫跨亞洲的服務業組織工作之重要性,更希望可以鼓勵大家分享及交換這些珍貴的組織策略。當服務業已經散佈各地,變成移工、女性及非典型僱用勞工的「集合」,我們更需要拓展這些組織策略,我們若要阻止企業的統治力量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強化服務業勞工的集體力量及意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點閱 亞洲服務業勞工的組織經驗 閱覽本系列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