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保種救國

2011/03/06

責任主編:孫窮理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郭志榮 葉鎮中 剪輯 葉鎮中

緣起    小小作物種原,深深影響著全世界。當國際糧食競爭展開,誰握有關鍵的作物種原,誰就免於糧荒危機…

內容

 在台灣,保種運動興起,不只要避免糧荒危機,也要尋求未來生機…

 漲!漲!漲!當一片物價飆高的危機,襲捲全球而來,問題核心,指向全球農作價格上揚。台灣糧食中的小麥、大豆等雜糧作物,高度依賴進口,一旦在搶糧大戰中,無法獲得足夠糧食,問題的嚴重性,不只是市場供需的通貨膨脹,而是國安層級的缺糧危機。

 當政府、民間意識到糧食危機的逼近,卻發現決定糧食種植的作物種原,根本無法因應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

 挑選著黑豆種子,台南農民黃郁仁說明採種與種植的重要,唯有不斷留種種植,才能育出好的種原。工作室的地上,放滿農民自留的種子,各種不同的雜糧作物,是農民長期留種保存而來。黃郁仁拿出準備播種的薏仁,這是上一季農民留下的。

 推出播種機具,黃郁仁準備播下今年的薏仁。薏仁曾經是台灣重要的雜糧作物,但在開放進口後,本土薏仁就沒人種植。然而國際情勢改變,讓黃郁仁看見遠大的商機。

 黃郁仁指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收購國際雜糧,台灣未來將面臨買不贏、無糧可用的困境。黃郁仁選種雜糧作物,希望透過留種種植,確保台灣的糧食需求。

 但是農民自行留種,有一定的困難度,有時透過專業者協助留種與育種,對農民也是幫助。

 在另一個田區,台南農民劉育承駕著播種機,播灑作為綠肥的黃豆種子。這些黃豆,混著不同品種,因為只是作為休耕田地的綠肥,所以農民不需要將黃豆種子分類保存。

 劉育承認為,政府推動休耕政策,農地上種植綠肥,其實並未善用土地。他想要種植食用大豆,並且自行留種,這樣在國際價格飆漲時,應該可以賺取利潤,但是他同樣面臨了優良種原,不易取得的問題。

 面對農民留種的困擾,台灣各縣市設立的農業改良場,成為農民獲得資訊、解決問題的機構。專攻雜糧作物研究的吳昭慧副研究員,認為國際糧價大漲時,台灣應該即時因應市場變化,協助農民種植雜糧作物。

 但是現今農改場的功能,在政府只針對農會或農業企業,推動技術移轉的政策下,對個體農民的協助,越來越疏遠。農改場對農民的協助,往往只是憑藉著對農民的關心,用個人方式的熱心相助,無法以正式管道協助農民,甚至幫助更小的小農。

 現在的保種運動,已經不是單純的田間種原問題,而是牽涉到國家糧食自主的安全。一場韓國農民來台的參訪交流中,韓國農民說出韓國保種運動的現況。在韓國,長期的農民運動,訓練出韓國農民對保護本國農業的覺醒,保存自己的種子,成為對抗跨國農業企業的力量。

 一部記錄片「牛糞傳奇」,敘述印度因為國際農業勢力侵入,讓農民深陷痛苦之中。郭華仁教授在學界,不斷推動保種觀念,希望影響更多農民與政府機構。

 面對國際保種運動的興起,在國內也有民間團體,開始推動台灣的保種運動。合樸農學市集的陳孟凱,成為民間保種運動的重要推手,他結合各界力量,開設種子課程,讓農民參與討論保種的意義。陳孟凱認為,保種運動不只是保存種子,而是透過保種,重新尋回農村的生活與價值。

 在台灣,種原的留存,除了農民自留,和農改場專業研究員的育種,最集中的保存地方,就是台中農業實驗所的國家作物種原庫。種原庫內,保存著台灣各式各樣作物種原,目前長期庫中,藏有三萬五千多種品系種原,無異是台灣最重要的作物命脈。

 擁有如此多的珍貴種子,面對的問題是,政府如何善用這座國家寶庫?讓它成為台灣農業的巨大力量。台大郭華仁教授表示,保種連接著育種問題,不僅要留下好的種子,也要培育出下一世代的優良種子。

 面對政府的消極態度,民間保種運動展開,希望凝聚共識,推動修法公聽會,讓保種運動走向法治化。

 小小一棵種子,牽動著國家存亡,如果糧食高度依賴進口,一旦缺糧又無種可種,到時將是巨大的社會風暴。

 國際搶糧大戰在即,保種救國,不是口號,而是強國之道。   小米回家了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 郭志榮 葉鎮中 剪輯 葉鎮中

 小米,在原住民部落,不只是糧食,更是文化。但是歷史變遷、文化影響,小米種植在部落漸漸式微,甚至遺失小米種原…

老樟樹下的閱讀樹屋

採訪 張岱屏 林燕如 撰稿 林燕如 攝影 張光宗 陳添寶 陳忠峰 剪輯 陳志昌

 2009年,我們的島為你紀錄了,年輕建築師簡志明的果核再生計畫,他從醫生義診的概念出發,認為建築師也能做義築,於是他和一群熱心的志工到偏遠山區,為弱勢族群蓋房子,上一回是在南投的雙龍國小蓋才藝教室,這一次果核計畫的發芽地,來到南投的人和國小...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1-03-07(一) 22:00 重播:2011-03-12(六)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