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從兩條路看國土規畫

2011/03/09

【聯合報╱蔡惠萍】

2011.03.09 01:46 am

花蓮縣長傅崐萁呼籲蘇花公路應全面禁行重車,轉型為觀光公路。根據高鐵監測,去年彰化到雲林段地層下陷惡化,對高鐵行車安全造成隱憂。一時間,路政單位成為眾矢之的!

但表象背後的原因是,蘇花公路沿線有七十一座石灰岩礦場,眾多小礦場為了成本,多以重車載送。現有礦區規模若無法整併並縮小開採規模,絡繹不絕的重車將是蘇花公路上的「永續」景觀,轉型成觀光公路即是緣木求魚。同樣的,在彰雲農民難以轉型的情況下,原應做為農用與民生的水源卻被移為工業使用,農民為了灌溉與生活只好抽取地下水,高鐵沉陷也是必然的結果。

主管採礦與水資源的經濟部,去年都曾針對這兩項議題作過承諾。經長施顏祥為回應本報披露台灣水泥過半外銷,曾宣示將逐年降低水泥外銷比例,並檢討石礦開採量。水利署方面,則說會「多管齊下」防範地層下陷。

但是外界迄今尚未看到限制採礦規模的具體政策,只看到政府仍繼續受理礦權的申請。高鐵沿線的地層沉陷,除封農用水井外,當地地表水除供中科、六輕等耗水產業,甚至可能要供應國光石化?

閣揆吳敦義曾說,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要兼籌並顧。但在這兩個案例上,開發與環境顯然沒有兩面討好的空間,政府需說明它選擇的是那條路?

蘇花公路的重車及彰雲的水資源排擠,都是上位產業發展政策混沌未明的結果。林懷民日前喟嘆建國百年看不到國土規畫,其實國土規畫不足,即來自於產業政策的空白,不知台灣未來適合發展什麼產業,自然就不曉得如何永續使用土地。

「政客想的是下一次選舉;政治家想的則是下一代的未來。」這是馬總統經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請問馬總統:台灣何時才有下一代的產業政策?

【2011/03/09 聯合報】@ http://udn.com/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