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時正常嗎?先問移工與責任制工作者

2007/06/21

  日前ILO(國際勞工組織)公布了一項針對全球工時的調查,指出全世界每五個勞工當中就有一個超時工作(每週超過48 小時)。台灣並非ILO的會員,數字並未出現在報告上,而行政院主計處雖然每年都針對台灣的勞動市場進行普查,卻因為雇主隱匿不報的現象,以及人數眾多的移工並未全面納入統計,不一定能反映實際的勞動情況。

  民進黨執政後,便制訂了每兩週84小時的工時,但不遵守法令的事業單位也所在多有。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近幾年的平均工時每個月不超過200小時,表面上看起來尚屬正常,但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指出有兩個族群,是工時法令的漏網之魚:外籍勞工,以及所謂的「責任制」工作者。

  根據2002年度的統計,製造業與營造業外勞的工時長達每個月232小時,明顯比本地勞工高出許多。但這還算好的,許多擔任家庭看護的外勞工時更長,如果是照顧病人或老人,幾乎是每天24小時待命,卻沒有納入統計範圍。

  諸如記者、翻譯以及科技業研發人員等等,大多必須以「責任制」為其工作型態,每天沒有固定的工時,只有規定的工作量,即使因為工作量太大而必須加班,也不會有加班費,因此每週工時往往高達60小時以上。劉梅君認為這種措施有許多是違法的,「責任制的工作者幾乎不受工時規範,等於是把法令瓦解掉了。」

  而勞委會針對工時規範的做法,其實是很消極的,無法直接監督企業也是政府所面臨的額外困境。另一方面,基層勞工往往因為想多賺一點,而自願超時工作,因此勞委會即使好意企圖改善勞動條件,卻落得兩邊都不討好。

  另外,所謂ILO對於工時政策建議的「靈活工時」雖與資方角度提出的「彈性工時」不同,但還是一柄兩面刃:一般人可能會聯想到高收入、生活自由的 SOHO族,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來工作,對於生活的安排有更大的彈性; 從反面來看,這其實也意味著零碎、不穩定的工作時間,工作環境往往也不甚佳,例如便利商店等等計時制工作。靈活工時反而讓資方能更名正言順的壓榨勞工,不需提供員工應有的福利與保障。同樣是工時不固定,工作面貌卻可能完全不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