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視 更新日期:"2011/03/29 17:01"
日本核子危機,引發全球對核能發電的檢討聲浪,而美國有過一個非常特別的案例,就是紐約長島的蕭罕核電廠,這座核電廠在1984年正式完工,總成本高達60億美金,超過1760億台幣,但誇張的是,還沒有發過一瓦的電力,就被迫關廠,到底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
正式關廠超過10年後,蕭罕核電廠依然矗立在紐約長島灘頭,時間拉回到60年代,為了滿足紐約州不斷高漲的能源需求,長島電力公司提案在偏僻的蕭罕沙灘,興建核電廠,1965年宣佈興建計畫後,電力公司更改設計,把發電量從500提高到820百萬瓦,但1970年,擴建計畫卻遭到居民抗議,設計圖二度更動,因此1973年破土動工時,成本三級跳,從0.7億來到2.1億美金。
蕭罕核電廠原本預定在1979年完工,沒想到三哩島事故,就在同一年爆發,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因此拉高安全法規,要求電力公司與地方政府擬定緊急避難計畫,確保民眾安全,問題是,長島地形狹長,一旦發生核災,東部居民絕對來不及逃到西邊的安全地帶,再加上距離人口稠密的曼哈頓,不到100公里,萬一輻射塵外洩,後果不堪設想。
核安意識高漲,不但讓撤離方案被居民強力否決,還引發長島史上最大規模的1萬5000人反核示威,儘管在1984年電廠終於完工,還進入試營運,但卻始終拿不到商轉執照,而1986年的車諾堡事件,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了處理這間不斷空轉的蚊子館,紐約州政府最終併購了電力公司,並決定將蕭罕正式除役,但因為多年來設計圖一改再改,此時工程貸款已經飆漲到60億美金,也讓政府不得不同意,將長島居民未來30年的電費,調高3%,來償還這筆龐大債務。
如今,長島當局將廠區規劃成綠色園區,未來將生產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設備,現場也看得到2座風力電扇,但發電量僅僅是50千瓦,相當於核電廠的0.01%,也成為蕭罕核電廠事件中,最大的諷刺。(民視新聞李漢威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