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議「假民營、真失業」台汽員工再鬥交通部前

2001/06/04

抗議「假民營、真失業」台汽員工再鬥交通部前

  隨著六月三十日國光客運即將步入歷史,台汽員工未來的工作與生存問題也日顯急迫,台汽自五月二十三日台汽客運員工勞委會夜宿行動暫告一段落之後,便一直積極爭取與交通部協商的機會,然交通部眼見民營化大勢已定,始終未給工會任何善意回應。台汽工會強調,台汽公司三千多名員工的工作權與相關權益補償至今仍未獲得妥善解決,交通部豈可驟然結束台汽營運?政府率先帶頭裁員,製造大量失業的惡行,無疑正是當前經濟亂象的根本原因。因此,台汽工會於今日(六月四號)正式展開第二波的抗爭行動,決心以靜坐絕食來表達對民營化的不滿,並對交通部提出四項訴求:

一、 重新開放台汽員工自由選擇撤資或集資加入國光公司。

二、 員工安置,勞動條件公開。

三、 員工補償,保證發放。

四、 月退休條件應降齡降資。

  台汽工會表示,交通部以台汽員工集資成立國光公司作為該公司民營化的方案,然而卻未提出公開化、透明化的營運方向供員工選擇判斷,而各工種的勞動條件,包括薪資及獎金結構、工時與休假、里程趟數的計算基準、交通事故處理內規辦法等等,也一直都沒有完整且具體的規劃與配套措施公開讓員工知悉,在交通部與公司高層相互掩護下,哄騙員工盲目集資的結果,公司高層未出一文,身份直接移轉至新公司並支領高薪,基層員工年資結算盡了,錢掏光了,成為小股東的員工卻依舊被排除在決策之外,落入既出錢又出力卻終究任人宰割的窘境,說穿了,所謂員工集資、當家作主的「民營化」方案是假,「財團化」才是真。

  工會感嘆地說,多數台汽員工為公司奉獻了一生心力,打造了過去台汽輝煌的時代,公司高層則官派不斷,成為當權者政治酬庸的手段,如今,台汽即將結束之時,官資雙方卻都不提政策與經營失當,卻怪罪員工尸位素餐,將台汽虧損責任歸咎於基層員工,大餅分光了,卻讓員工承擔經營不當的惡果,軟土深掘的惡劣心態可見一斑。

  工會也提到,交通部為掩飾「假民營、真歇業」的事實,於近日邀集多家民營客運業者舉辦北、中、南三區就業博覽會,宣稱將協助員工轉介、隨同移轉、第二專長訓練等幫助,企圖製造媒合就業與照顧員工生路的假象,但所謂被裁員工與路權隨同移轉的說詞只是假話,因為交通部只移轉了路權,卻未給予員工任何工作保障,被裁員工實質已是失業,而大多數要求轉介至各公民營單位者幾乎都失敗,轉業成功者屈指可數。更遑論過去在交通部主導下多次裁員製造失業、致中高齡員工頓失生路的事實。

  為此,台汽工會於上午十時發動近百名員工,前往交通部前靜坐抗議,理事長蔡萬祥更以落髮表示對交通部的失望與控訴,率領數十名工會幹部步入絕食區展開絕食。然而,台汽工會低調、平和的陳情行動並沒有引起人權鬥士葉菊蘭的憐憫之心,招來的卻是一隊隊荷配警棍、盾牌,神色肅殺的鎮暴警察。靜坐行動時至下午二時許,按耐不住的中正一分局向台汽員工下達最後通牒,要求靜坐員工必須於下午三時前解散,否則將依集遊法舉牌驅離。而台汽工會則舉出預先製作的標語牌,上書「警告:中正一分局違反憲法第十六條 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權 命令解散」以為應對。工會表示,今日的行動並非集會遊行,而只是低調的請願活動,然而交通部卻枉顧人民的請願行動,反稱人民犯法,工會只能以行動來捍衛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

  此時,一輛載滿拒馬蛇龍的警用卡車,正悄然停靠在交通部旁的博愛路上,鎮暴警察也擺開了陣式,舉起了警棍與盾牌。中正一分局派出笑臉迎人小組長表達「善意」,希望台汽員工能夠主動離開,他不希望台汽員工受到任何「傷害」。而靜坐員工則持續以平和的靜坐做為應對,數十名靜坐員工以人牆圍住了絕食的工會幹部,緊張地互相勾起了手,準備默默迎接即將到來的驅離行動。工會幹部對警方表示,台汽員工情知終將遭到優勢警力的驅散,但是台汽員工進行的是正當的請願絕無違法,因此甘願遭受暴力驅散也不會主動離開。

  在靜默的警民對峙下,刺耳的廣播聲打破了沈默,下午三時許,警方以擴音器宣佈台汽工會違反集遊法,並經過兩次舉牌,開始進行驅離動作。台汽員工手勾著手,高喊「捍衛工作、拒絕失業」的口號,而警方則在短暫的推擠後,在優勢警力下逐步瓦解台汽員工的人牆,將員工們一個個架離現場。

  靜坐絕食行動雖然被迫中斷,但工會表示,爭取台汽員工權益的動作不會停止,全產總、全總以及公營事業工會大聯盟三大工會團體已發佈各級基層工會動員通知,將於明日上午九時三十分集結交通部前,擴大聲援台汽工會「要工作、反失業」抗爭活動,屆時台汽工會將動員各分會所屬基層幹部及會員,必以「熔爐行動摧毀鋼鐵意志」的決心,讓交通部正視工會聲音,派出具有決策權的政務次長級以上代表與工會面對面協商,以徹底確保台汽員工工作權與生存權。

  下午四時,台汽工會的理監事撤回台汽西站,繼續為如何捍衛工作、拒絕失業而備戰,而交通部前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般。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