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成立不過兩年多,卻連爆三個超級大案,藏污納垢至此,功力再高深的編劇,都描繪不出金管會內各自獨立卻又彼此聯繫的爭權奪利之眾生嘴臉,這座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成立的綠色巨塔,從肩負金融管理監督的最高機關,淪為禿鷹財閥「喬」事情的單位,墮落的程度,已到了動搖國本的地步。
每一個組織的成立都有漂亮的理由,金管會也不例外。金管會是在所謂「金融管理一元化」的口號下,將原有散佈於各部會的金融監理單位合併整合後成立。類似的改革散見在許多國家,尤其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各國,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建議下,除了要解決病入膏肓的金融問題之外,也是為了應對金融自由化後複雜的商品及龐大的整併,以單一機構進行專業、直接、單純化管理。
所以在2001年6月,立法院在總統陳水扁的要求下,加開臨時會通過了包括《金融控股公司法》等與一次金改憂戚相關的「金融六法」,在這個基礎,又於 2003年7月的立院臨時會,通過《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草案,以「獨立機關」的形式於2004年7月正式掛牌運作。沒想到兩年過去,卻剩下一堆欷噓。
所有的自由化都不等於公平近用,金融業尤其如此,當一家銀行的申設超過百億,整併的規模高達千億,就絕對是金融貴族才完得起的遊戲,訂定遊戲規則的金管會,當然成為各方利益運作的標的,再加上所謂的「專業」不過是官僚體系的年資加上金融業的皮條,把金融財閥當作選舉時的金脈,對於國民黨執政時期延續下來的財、權、色政治,不是進行改革,反而是附著後以另一套口號政治遮掩更予以強化。
不僅僅金管會而已,在《勞退金條例》通過後,勞委會為了管理高達上兆元的基金打算成立的「勞退金監理委員會」,也有類似的性質。勞委會提出一套漂亮的「行政法人」制度,讓專業人員在自由市場達到更高的市場投資利潤,整個邏輯與金管會系出同門。雖然目前立法中的勞退金監委會已經放棄行政法人改採行政機關,但為了堆積龐大的基金給予資本市場運用而設計出的勞退新制,仍不能避免有效的資金操作壓力,同樣將面臨各方金融勢力搶食。
民進黨執政超過六年,對於台灣政經體制的影響,已經到了該全面檢討的時候了。當一座座綠色巨塔被建立起來,底下的人排字論輩地吃乾抹盡時,卻在自由化的口號下只剩下「管理技術」、「用人不當」等等問題,如此,不論是誰在2008年取得政權,只會讓這個率獸食人的機制進一步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