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殿堂成了失業避難所(上)

2003/08/21
  很多人喜歡用「草莓族」形容「七年級生」這一個世代,抗壓性低、缺乏耐性、大學生程度不夠……凡此種種。好像一個時代,真的就有一個時代的共通人格特質一樣。當大家在批評現在年輕人已經失去50、60年代,乃至更上一輩人的勤勞認份的時候,可能要先問一問職場,以及由職場向前延伸的大學/職業教育是如何在緞造這個時代的勞動者? 【吃了教改歐羅肥的大學教育】   人的勞動是怎樣,人就是怎樣。讓我們從「高學費」開始談起。   現階段所謂的高學費,指的是大學教育,以及漸與大學合流而消失的技職教育體系的「自由化」下的產物。90年代以來,在自由派官僚主導下的大學教育,一直將教育視為一個市場,學生(家長)購買教育商品,做為未來職場競爭的工具。在這種思維主導之下,台灣18到21歲人口的大學就學比率,從1994年 13%,迅速竄升至2003年的27%,短短九年,增加超過百分之百。全體就業者最高學歷國中以下的,從47.4%下降到32.5%;最高學歷為大專以上的,從19.7%,上升到30.1%。   1994年到現在,台灣的產業結構,並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化,但是大學生人數,與大學畢業者佔全體就業者比例,兩項數據,卻發生極度不切實際的變動。一方面,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沒有增加,另一方面,卻因為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動力大量投入,壓縮非大學畢業勞工的工作機會;同時,工作與「學歷」沒有明顯的關連,使得這些工作機會也相當不穩定、勞動條件跟著也下降。去年,1111人力銀行曾經統計,有七成二的大學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20.86%的畢業生靠借錢過日子。同時期的數據也說明,15歲到24歲的失業率,從1996的6.93%,上升到2002年的11.91%,是所有年齡層最高;衍生出來的現象是,第一、在相當大學就學的年齡,不讀大學,越來越難找到工作;其次,大學畢業,也不見得找到工作,就算找到,也是沒有保障的工作;還有,文憑變成「虛名」,只是一個有助於得到工作機會的符號,和實際在職場上的勞動,關連性越來越低。 【失業避難所】   陳水扁總統在備受批評的七月十日題為「『教改』加油!加油!加油!」的《阿扁電子報》中,指出「……過去只有15~20%的人能唸大學,許多人很早就選擇就業,而不再升學。今天將近80%的人能唸大學,不但延緩了就業的時間,也加重了父母教育子女的負擔。是因為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唸大學,才凸顯出教育經費的問題……」這一定程度掌握了現階段大學高學費的部分現象,但卻沒有切中大學高學費問題之所以普遍的原因。   在大學少的時代,學歷代表工作穩定與地位保障。這時,假如大學的學費很高,會阻礙階層流動,使低收入者家庭子女無力藉就學來掙脫貧窮,貧富差距代代複製、不斷加大。但是當大學多到這種程度、學歷換不到相對就業機會與地位的時候,大學畢業與否,與階層流動的關係就減弱了。不是「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念大學」,而是「有更多的人不得不去念大學」;大學,連「職業訓練所」的功能都失去,而成為一個「失業避難所」的時候,大學學費的支出,越來越沒有相對的「報酬」;不再如自由派所強調的是一種「投資」的性質,而越來越接近飲食、居住、醫療……等一般性的生活支出,學費變成家庭多出來的必要消費。   十年來,大學淨在學率,由25%,快速膨脹到46%,增加幅度達84%,而所謂的「教改」啟動,使得1996到1999,三年間,大學生由33萬人增加到47萬人,政黨輪替後,更加速大學生增加的速度。到2003年,大學生的人數,已經膨脹到77萬人。可以想像的是,這77萬人,只要釋出一半到就業市場去,會造成多大的衝擊?現階段作為「失業避難所」的大學,除了延緩個人就業的壓力之外,更重要的功能,就在使社會暫時避開高失業的衝擊。 【讀大學是投資?】   就在大學生急速增加的這十年,高等教育預算,卻只增加20%。自由派官僚的打算是這樣的,國家維持對大學少量的補貼,其餘部分,由各大學「自籌」,所謂「自籌」,有兩個來源,一是學費,一是由財團投資,讓大學成為這些財團的研發中心,同時為他們進行一些社會控制、意識形態等的生產。   當阿扁總統無意識地,又念起自由派的真言,要大家把大學當投資的時候,他怎麼不相對地告訴大家,「利潤」在哪裡?他如何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質」和「量」?他怎麼沒有注意到,已經越來越沒有人相信大學是「投資」這一回事了;買米、買衣服不是投資;生病看醫生不是投資;老了住進養老院,不是投資;當大學只是「失業避難所」的時候,也不是投資。   在大學入學考試中獲得高分的「資優生」選擇進入軍校就讀,這現象成為媒體爭相追逐報導的八卦焦點,一方面,當然說明高學費現象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衝擊,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就業保障對就學入學選擇的重要,軍校畢業生的就業保障來自國家,但是一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保證從哪裡來呢?大學的「自由化」,不過是整體經濟、產業、勞工政策自由化的一部份,當國家全面放棄計畫、管制、放棄公營事業,再用一個接著一個失敗的夢話,證明自己的愚蠢的時候,又提得出甚麼樣的「教改」計畫出來。 【競爭、淘汰、私有化】   自由派的教育官僚,其實並不是那麼在意「失業避難所」的問題的,他們所關心的,只有哪一天,我們可以有間「台灣哈佛」?由財團接手認養、作符合企業利益的研發、創造高級的勞動力,讓學生、家長願意投資。但是,這樣的大學能夠有多少?可能一間也沒有。當台灣連眾望所歸的所謂「高科技產業」都不過是良率高的代工工廠的時候,哪需要什麼獨立研發的能力?缺乏自己掌握研發能力的產業,就不需要做研發中心的大學;沒有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就沒有昂貴學位存在的空間。 (未完待續) 2003/08/26 苦勞評論 當大學殿堂成了失業避難所(下) ■關於「高學費」問題,請詳見2001/06/07苦勞評論 什麼是「高學費」? ■1999/09/10苦勞評論教育改革應開始於對教育產業的批判 對教改團體擬發動「護教育、爭未來」連線的看法 ■1999/04/18苦勞評論誰在追求卓越?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