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搞歪地方主體的BOT

2005/09/24
社區工作者,目前以吉貝嶼為基地參與澎湖地方文化工作

  因為泰勞罷工事件扯出的高雄捷運BOT官商勾結疑雲還沒落幕,一海之隔的澎湖離島吉貝沙尾BOT案竟然也在兩年後的當今借屍還魂,再度成為全國輿論焦點。儘管質疑BOT的聲浪不絕於耳,但在藍綠爛仗效應和台灣媒體媚俗化的氛圍之下,BOT是否符合公眾福祉的核心議題早被政治人物的口水淹沒,而偏遠離島一直是國族主義的棄兒,更難被聚焦與關懷。

  BOT的法源依據是2000年公佈、2001年修正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以下簡稱「促參法」),法案精神宣稱的引進企業經營理念以改善公共服務品質,被視為國際趨勢和社會進步的象徵,加上近幾年一波波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政策下,「民營化、企業化=有效率」的迷思已如血液般流竄在主流意識的人民身體之中,無須辯論、越過公民參與的程序,「民營化、BOT」已然成為施政正確的符碼象徵。

  細究促參法的法規章條,其內容充分彰顯的是對「私法人」的無盡愛戴與寬容。土地取得不易?政府用公權力幫你處理!財務有困難?獨享政府融資與租稅優惠!賺錢事業能做多久?政府保證工作50年!對全球景氣不佳、國際局勢多變的不確定年代的今天,還有什麼飯碗比這更好?至於50年間兩造的權利義務仰賴的則是一紙「不值分文」的契約。一項攸關公眾福祉與權益的公共建設竟然降格為政府和財團之間的民事法律問題,試問國家要如何維護公共利益?除了民事訴訟或賠償,地方主體性淪喪的局面,何來能力捍衛公理與正義?

  回過頭來看離島BOT,其背後的荒謬與矛盾只會更無地自容。面積僅約三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人口只有一千多規模的吉貝嶼,面臨全球海洋生態破壞、漁業資源銳減、傳統產業蕭條的大環境下,直接或間接的觀光收益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益形重要的生計來源。沙尾,是吉貝嶼的自然襲產,在觀光發展趨勢下有如會下蛋的金雞母般,是在業者生存的憑藉。如今,既存的非法營業、非法建物問題未能解決,再加上一意孤行的BOT政策,將來的沙尾不僅繼續成為島上延長50年期的「租借地」,吉貝人還得成為排隊等候財團錄用的「彈性勞動力」。因為老闆會告訴你:氣候因素,冬天不營業請回家吃自己;工作半年、休息半年,勞健保不必、退休金免談!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