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柔腸寸斷,阿里山危石亂竄,台灣幾個著名的觀光景點,越來越經不起風雨的考驗,一片好山好水,常常是一夕雨暴風狂,即淪為奪命斷魂的窮山惡水。七二水災所帶來的教訓,讓原先已經箭在弦上,準備於8月初動工的蘇花高速公路獲得重新省視的機會。然而,目前有關災後的檢討,不管是中橫谷關、德基段的復建價值,乃至蘇花高是否開鑿的決策,所著眼的無非「環境影響評估」以及「開發經濟價值」兩者之間的利害衡量,其潛藏的信念是:只要環評許可,開發就具有絕對的價值。換一句近十年來流行的用語,也就是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要求。
「永續發展」這個語詞,幾乎已成了萬能的魔咒。君不見,陳水扁今年520就職演說的題目,就是「為永續台灣奠基」,內文中使用「永續」這個字眼,多達9 次。最經典的是:「相信台灣,必須持續創造國家的競爭力,打造一個人文關懷、生態環保的永續家園」。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也不遑多讓,除了行政院內部就設有一個由院長本尊擔任主委的「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之外,還要求各地方制訂「縣市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七二水災之後,游院長所下達的指示,就是要「以國土永續發展的觀念,擬定《國土復育特別條例》」。當今的台灣,天災不斷,人禍不絕,但是,我們高高在上的政府首長,似乎只要祭出「永續」的字眼,就可以感天動地,既取得道德制高點,又擁有統治正當性。當阿扁在就職演說的結尾聲嘶力竭地喊出:「台灣不但要站起來,還要勇敢的走出去,在世界地圖上永續發展、屹立不搖……」時,底下扁迷聽眾,誰敢不鼓掌,誰能不感動?
「永續發展」所發展出來的迷思是:經濟成長的追求,只要能夠兼顧到自然環境的維護,那麼,也就可以保障人類的無止盡發展。而只要經濟不斷成長,那麼社會上貧困、不平等的問題,自然也可以獲得解決。
問題是,所謂「永續發展」,其關鍵仍在「發展」,而不在「永續」。將發展掛上一個美麗的形容詞,說穿了,也不過是新自由資本主義在全球化時代所找到的一塊遮羞布。且看近40年來,全世界財富的增加何其可觀,然而,就財富的分配來看,最富有的前20%和最貧窮的前20%比較,在1960年是相差30倍,到了2004年,兩者的差距卻是高達80倍。就地緣經濟來看,是北方富國大量消費,大量揮霍地球資源,南方國家則往往被要求、被限定於守護山林、修補地球的工作。也就是說,富國的、都會地區的經濟發展,事實上邊緣國家和鄉野地區的永續貧困為代價的。台灣七二水災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只不過是這種全球化野蠻資本主義的一個縮影。那些指責原民部落和山區住戶濫墾成災的人,最好先檢討自己豪奢揮霍與極侈消費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