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醜化外傭

2006/09/28

  9月24日台中市發生菲籍外籍家庭照顧工比西塔砍殺雇主及其家人事件,引起社會關注,隔天,多家媒體以頭版或顯著版面大幅報導,以「狂殺」、「抓狂」、「瘋狂殺人」等負面與情緒性的描述,加上血淋淋的照片,讓人看得膽戰心驚。新聞直指這起傷人事件是因為菲傭「打電話返菲找不到丈夫」、「怕被遣返而情緒低落」、「疑有被害妄想症」、「精神狀況不佳」等原因。

  不幸事件的發生讓人十分遺憾,不過,一個人的犯罪行為與動機的關係有時相當複雜,甚至涉及到制度性的罪惡,但媒體卻往往簡化了犯罪的原因。其實,犯因與犯行的關連需經過司法體系判斷,如果是因為精神狀態引發的行為,更需要經過醫療專業的鑑定,然而,媒體報導大多呈現警方、雇主、仲介的說法,違反基本的公平報導原則、簡化事件的原因,更是讓人遺憾。

  簡化式的報導有時很容易把特定族群刻板化、污名化,例如,「蘋果日報」在當天新聞的開頭就說「僱用外傭的家庭可能潛藏危機」,將外傭視為社會的危險份子,然而,會為社會帶來「潛藏危機」未必就是「外傭」,任何個體或社群都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成為「危機」,但這樣的報導卻容易造成社會對「外傭」的刻板與污名印象。

  當然,歧視性的報導不只出現在移工新聞上,把「精神障礙者」簡化成「不定時炸彈」、「狂漢」,或者,將「七年級生」簡化成「草莓族」,種種不當的連結,都透露出媒體輕率與歧視。

  事實上,根據26日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提出的資料顯示,比西塔要到明年3月才契約屆滿,今年8月就主動請辭,反而是仲介要求她配合雇主召募新外勞,延至 12月才能離境﹔而檢察官洪瑞君後來也表示,雖然菲傭的供詞不合邏輯,但初步發現她並沒有精神病史,將深入了解是否有精神鑑定必要。雖然「台灣國際勞協」或檢察官的說明都指出日前報導的謬誤,但卻很難彌補媒體對比西塔及外籍工的傷害。

  媒體總是很喜歡將社會現象由「個案」推論到「整體」,透過「全稱」(如外勞)的描述忽略「個體」的差異(事實上,比西塔和其它的移工都是不同的個體),這樣報導不僅簡化社群的形象,同時,負面及刺激性的描述方式也無法幫助真相釐清,反而造成更多的社會誤解。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