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的合唱團與讀書會每隔週週六聚會的新竹縣產業總工會女工合唱團

2006/12/09

  講到工運裡面的女性參與,我們可以先看看既有的情況是什麼:在許多縣(市)總工會裡都有婦女工作隊,國民黨也有婦工會,這恐怕是1924年國民黨「以俄為師」留下的傳統,也是國共兩黨的雷同之處:組織性地發動婦女投入勞工運動與政治運動。然而幾十年來,縣(市)總工會的婦工隊往往早就失去了發動婦女投入工運的精神,更沒有注重女工權益、促進男女平等這樣的宗旨作為其工作內容。於是婦工隊到了今天的角色就變成花瓶或苦力。辦個模範勞工,請幾個女生穿著漂漂亮亮的旗袍,端著獎牌侍候大官頒獎,等於是擺著好看的花瓶。辦個親子健行摸彩,或釣魚比賽,找幾個女生來負責報到、發水發毛巾、所有物質器材的管理與布置等等,而男的理監事負責在旁邊發號施令、抽煙閒聊,等於把女生當成附屬的、溫順的、細心的苦力。講到女工的特殊保護?不關心;兩性工作平等法的批判或宣導?不了解;反對性別歧視與性騷擾?不堅持;發動佔了會員人數一半的女性會員來投入工會運作與工人運動?想都不想!這種花瓶苦力兼「四不」,就是今天許多婦工隊的寫照。

  為了改變這種生態,新竹縣產業總工會從第二屆開始,也就是2002年兩性工作平等法開始實施的時候,就成立了女工合唱團,並且得到各會員工會及本中心的支持,專款專用。以自主工聯會長、前北市合唱團男高音劉庸為指揮,本中心總幹事高偉凱為伴奏,本中心委員黃秋香為主要召集人,大魯閣新埔廠工會鄧洪賢為總幹事,十幾位遠化、大魯閣、產總祕書處以及其他女工唱出了許多工運歌曲,包括幾首客語的、甚至針對當前正在發生的抗爭事件新編的歌曲;也在大大小小的運動場合上進行了表演。合唱團CD的義賣,也對竹縣產總的經費有了小小的幫助。幾位關廠抗爭的女工,也沒有因為抗爭結束就脫離工運,而是成為運動長期的積極參與者,甚至加入本黨為黨員。

  從楊逵、李雙澤的〈愚公移山〉開始,讀書會也變成合唱團定期聚會的活動。到今天為止,團員們已經讀了楊逵、賴和、呂赫若、鍾肇政、陳映真、黃春明等人的代表性作品。當然,由於一方面工人們比較不習慣一下讀太長的東西,一方面這些書在全縣各鄉鎮的圖書館借不到幾本、全部都要影印,造成一些較長的作品必須被割捨或只能選讀。但是就讀過的幾個短篇中,團員們也藉此了解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例如,〈兩個油漆匠〉裡他們離農轉工的遭遇,其實和團員自身很類似;日據時代人民遭受殖民統治、日本財閥、台灣地主甚至男性壓迫的情形,以及人民從乙未戰爭開始的武裝抗日到文協開始的非武裝抗日故事,團員們也學到了很多教科書不教的歷史。〈雲〉裡女工抗爭的方方面面,很多是團員本身抗爭經驗的翻版。

  除了用看故事來學歷史以外,讀書會也是希望女工們學習掌握文字、運用文字,我們這些「看字比揀菜還累,拿筆比拿榔頭還重」的工人,總是遲早要把專屬於知識份子的武器拿到我們自己手上來。閱讀本身對工人就是一個繁重的工作,讀書人看十分鐘的篇幅,女工要看三小時,還要為了煮飯、加班、小孩吵鬧等等而被打斷;為了一個陌生的字或成語,可能還要停頓好久、查字典(現在的讀書人可能小學畢業就只知英漢、英英字典,沒查過國語字典了)。另外,讀書會也從寫讀後心得著手,培養、訓練女工的文字能力;請女工寫出故事的大綱,寫出自己的感想,其實也讓團員們怕得哇哇叫:「想到今天要交心得,就不太敢來唱歌。」這是一個不能強求、需要耐心等待的漫長過程。當然,也有一兩位例外,像卓姐,在文字表現上等於是團員的模範生;其實她當年還曾考上新竹女中,可是家裡的老長輩嫌女孩子念書是白賠的錢,不讓念,她是明顯的父權體制下的犧牲者。

  除了寫心得以外,《蘋果的滋味》裡一場車禍,也刺激了產總祕書處的蘭玉一時興起,寫下了一篇相當不錯的作品,將擇期轉載。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