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童人球」事件是連日來媒體的頭號焦點,並且在仁愛醫院總醫師坦誠說謊之後,更是引起另一波高潮。有人大呼「醫德淪喪」;也有人(大多數是醫護人員)指出這是「制度的問題」,不應該過於苛責醫護人員。另一個同時在發生,卻沒有得到那麼多關注的事情,就是「勞動三法修正案」正在立法院進行協商,準備三讀過關。
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其實大有關係。所謂的「醫德」,或醫療工作者的「利他」精神,絕對不只是教育的問題,更是勞動條件的問題!當醫院以評鑑、績效、利潤為依歸,要求醫生白天拼門診、開刀來「衝業績」,每個月晚上又要值十多天班的時候,醫生值班在睡覺,當然會被認為是「正常」的。同樣的,醫院不斷縮減護理人力來「降低成本」,一個護士白班要照顧 7~9位病人(大、小夜班更多),並且又要兼任繁瑣的行政工作,這時候護士表現得缺乏「利他」精神,當然也是「正常」的。什麼樣的勞動條件,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醫德」與精神!
這樣說不是倒果為因,要告訴大家「這就是現實」,必須指出問題的根本核心,才有改變的可能。我同意「邱童人球」事件是「制度的問題」,同時也是「醫德的問題」,但是制度不改變,很難培養出真正有「醫德」的醫生。而且制度的改變,也不只是官僚系統的問題,更是整個醫療產業勞動條件的問題。因此,醫生、護士、以及所有醫療產業裡的勞工,應該要以集體的力量來爭取勞動條件的改變,尤其目前大多數醫療從業人員尚無工會,所以更應該要關注「勞動三法修正案」的三讀。為什麼呢?首先是新版《勞資爭議處理法》第48條第3項,規定「勞資爭議行為之勞方當事人,以工會為限」,完全排除了無工會之勞工進行爭議的可能性。其次是第51條第2項,規定「電信、大眾運輸、公共衛生、石油煉製、醫院、燃氣事業之勞資爭議……應報由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後命勞資雙方於通知之日起30日內不得為爭議行為」,這個30天「冷卻期」的限制,也強力扼殺了勞工以集體力量爭取權益的可能性。
邱小妹妹的遭遇令人鼻酸,相信有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也能感同身受,並非冷漠無情。而且可能因為在醫院第一線工作的關係,還看過更多類似邱小妹妹的案例,那種力不從心的矛盾與掙扎,讓有些人變得冷漠與麻痺,或者選擇離開。但是當社會眾口同聲要求醫護人員拿出「醫德」之際,卻正在扼殺醫護人員的權益,社會之偽善莫過於此!全國的醫護人員站出來吧,為了提供社會大眾真正的醫療品質,一定要團結起來,政客們正在修法砍掉我們應有的權利,同時還道貌岸然地譴責我們沒有「醫德」。我們難道要繼續冷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