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歲杪,世界各國為了這一年的「國際稻米年」展出多采多姿的活動。稻作和米文化大受重視,唯台灣寂然無聞,絕緣於國際。卻因「稻米炸彈客」出沒全年,繃緊了各方的神經,最後逮到一名楊儒門,從而激發了譴責與聲援的兩極爭吵,就這樣,台灣以土製彈打造了一個稻米年,總算與國際遙相呼應了。
然在爭吵當中無可爭吵的事實是,稻作在台灣是大幅萎縮了。以加入WTO的2002年為分界,種植面積之前11年每年減少近9000公頃,加入之後的這二年則年減三萬公頃,亦即2003年的稻田只剩1991年的六成三,產量則剩七成三。
這麼長年萎縮,歸因消費遞減是次次焉者,主要是參加WTO的效應,之前凜於開放進口,之後確定開放進口額為每年144720公噸。老實說,這個數量占本土的產與銷之比例,均不足以造成長年萎縮,乃至於爆發血崩,但結果確是如此不堪,原因何在?無他,政策都在黑箱決定,置黎民百姓於惶惑中。
就以144720公噸的關稅配額為例,據稱係開放年消費量8%而得出的,但充滿了不可解的公案:一是消費量據1990至1992年為基期平均計數,但這是1998年談定的,即使不以入會當年為準,也應以1997年為準,哪有回溯8年之理?二是8%的開放度係已開發國家,如日本,台灣明明是採開發中國家的身份入會,怎麼捨棄第一年1.5%,十年累增至4%的模式,如南韓呢?其三,灌水的基數乘上灌水的開放度,得出144720公噸的防線,總該守住吧?非也!去年即進口177671公噸,是為當年市占率11.3%。
這樣出人意外地自壞長城,一而再再而三,能不教人驚懼嗎?果然去年10月31日就有嘉義稻農北上抗議,旋即引發楊儒門變身為稻米炸彈客。推源溯始,恐怖份子來自官府,元凶首惡就在公堂上。
恐怖的事情還多著,今年台美貿易談判盛傳美方要求提高關稅配額,降低配額外關稅,現在看來好像不了了之,另方面人們又看見,政府採購的進口米多是美國米,對照民間進口大宗來自迢遙的埃及米,能不令人起疑嗎?任何綁標不過是再一次祕密讓利予外人。尤有陰影的是,所謂「七月套案」已在WTO新一回合的談判中形成了,將會進一步限制農產品的補貼、增加關稅配額,然此間喃喃「一院」、「二金」、「三館」、「四品」、「五圓區」,甚至吹捧冠軍米一斤好幾千元,都不過是粉飾太平。
民心可畏,倘若政府還不把可能的損害實話實說,促成公共討論,官民同負一軛,那麼疑懼更甚於實際的損害,勢必演為不可測的後果。難不成,今日各方援楊人士所至、楊儒門所出的彰化縣二林鎮竟要重演日據時代故事,再寫台灣人民自救運動新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