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業發展與問題(二)

2005/06/24

二、人民公社的組織、成績與問題

  在4月30日的這場論壇中詹澈提出了中國農業所面對的一些特別的困難,那就是中國的耕地相對於人口來說極為不足。中國的可耕地只佔世界耕地的7%,但是要養活佔世界上23%的人口。就是因為這樣受土地不足的限制,要達成糧食上的自給自足,不受世界產糧大國的控制,農民要承擔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只有盡一切力量來提高畝產。再加上中國的自然災害多,因此能作到多產還不夠,必須要使產量能穩定。中國農民面對旱、澇、風、蟲、雹各種自然災害,農業只有對自然災害有防禦的能力才能發展。

  在農業集體化的二十年裡,中國農民的努力給農業奠下很好的基礎。中國的糧食畝產量加倍,糧食生產持續的增加,從1958年的2億噸增加到1980年的3.5億噸,增加了73%,高出同一時期的人口56%的增加。(孫津,106)除了糧食之外中國並發展了水果、蔬菜和漁、林各業。這樣的成積得來不易,除了農民的血汗外,就是在社會主義下的農業政策,也就是人民公社的制度。

農民公社的三級所有制

  經過調整後,人民公社的體制在1962年時定了下來,建立起人民公社的三級所有制。生產隊是最基層的組織單位,每個生產隊有十幾到三十幾家農戶(1962年每個生產隊平均 24.9戶),每戶除了保有簡單的生產工具和一小塊自留地外註4,土地和一般農具由生產隊所有,生產的調配和產品的分配都是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生產隊長不脫產,也就是說他不是個全職的行政管理人員。生產隊長要管理一切有關農業的生產、分配和隊員之間的各種問題。到1970年代初農村合作醫療普及後,生產隊有不脫產的赤腳醫生。

  在生產隊之上有生產大隊,大隊的規模相當一個村的大小,由幾個到十幾個生產隊組成(1962年每個大隊平均7.9個生產隊)。較大的生產工具像1960年代後逐漸多起來的農業機械和一些灌溉系統由大隊所有,可供所有生產隊使用。在1960年代後農村工業化的速度加快(見下面的討論),大隊也有各種工業。大隊有自己的醫療站和學校。

  大隊再高一層的行政單位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鄉的規模,由約幾個到十幾個生產大隊組成(1962年一個人民公社平均9.4個生產大隊)。人民公社從1958年到1983年間是中國農村的基層組織掌管工、農、商、學、兵(即民兵)各事宜。1962年全國共有兩萬多個人民公社。

農田基本建設、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科學研發與高產穩產田

  在人民公社下所完成的農田基本建設奠定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是人民公社下最大的成果之一。農田基本建設包括平整土地,在初期還沒有機器時農民靠著鋤頭挖土,靠著雙肩挑土,把一座座小土丘剷平,把一條條小水溝填平。他們搬石頭在山上造梯田再挑土把梯田填滿。農民們為防禦旱災和水災作準備,他們挖了灌溉渠和地下井,也建了排水的渠道。除此之外,中國農民用大量的勞動來改變酸鹼土地的土質,用大量的有機肥來提高土地的產量,並將泥沼地改變成肥沃的農田。中國農民花了大量勞力來改變自然環境是他們人力能勝天的信念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農田基本建設的一些具體的例子有:在安徽省的一個大隊的田有90%都是鹽鹼田,當地的農民從1964年開始了改變土質的工作,經過六年的努力他們用了十萬人工日的勞動力將1585畝鹽鹼地改變成1000畝肥沃的農田。在甘肅省的一個縣,那裡的農民花了大量的勞動力來種植樹木和用挖運河來引進附近高山的水,他們用大量的勞動力抵制了農地的沙漠化,保護了他們的農田。在1974年時,黑龍江動員了1百萬人來創造新耕地,他們一共搬運了1億平方公米的土和石頭。這省的農民也花了大量的勞動力來改善5百萬畝的農地的土質。(Orleans ,1975,127-128)

  只有在集體所有制土地能集中的條件下才有可能作這麼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人民公社可以組織和動員大批農民從事農田基本建設,但是這樣的成就最主要的是靠了農民的積極性,他們深信他們當下辛苦和努力會給他們帶來幸福的未來。農田基本建設都是利用冬季農閒的日子完成的,因為農田基本建設的大力展開,農民一年的勞動日從1950年代中每年工作119天到1970年代中每年工作250天(Raski ,7-8)。在1970年開始的「農業學大寨」的熱潮中,中國全國的公社都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註5。我參觀過江蘇無錫縣的一個非常富有的人民公社,在農業學大寨的八年中(1970-1978)所完成的農田基本建設超出前20年的5倍。因此說農民「大鍋飯養懶漢」是完全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也是對農民極大的侮辱。甚致用農民累了來作改革的借口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農民做這麼多大量消耗體力的工當然會累,但農民不是到了1970年代末時才特別累。事實上到了1970年代末相當大一部分的公社(三分之一以上)的農田基本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只剩下每年的維修的工作。另外一些公社也完成部分的農田基本建設,它們和一些在農田基本建設比較落後的公社都看到先進公社的成積,因此也急著趕追。

  在農田基本建設完成後才有條件進行機械化。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從人民公社成立後到1970年代末改革開始時農業機械化的成積。機器灌溉、拖拉機、收割機都減少了農民的勞動量和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在集體化下農民經歷了二十年辛勞的工作之後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中國有40%的土地達到高產穩產的標準。如果人民公社沒有在1983年解散,那麼再有二十年,也就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耕地絕大多部分都可以達成高產穩產田,中國也就不會有所謂「三農」的問題了。

表1:中國農業現代化指標

 

1952

1957

1965

1979

農機耕重面積佔總耕種面積(%)

0.1

2.4

15.0

42.4

灌溉農田佔總耕種面積(%)

18.5

24.4

31.9

45.2

機器灌溉佔總灌溉面積(%)

1.6

4.4

24.5

56.3

機器灌溉佔總灌溉面積(%)

0.7

3.3

18.7

109.2

農村小型水力發電站

98

544

83244

發電能量1,000千瓦(KW)

8

20

276.3

農業機械馬力(10,000 hp)

25

165

1494

18191

大中型拖拉機(1,000)

1.3

14.7

72.6

666.8

手扶拖拉機(1,000)

4

1671

灌溉排水馬達(10,000 hp)

12.8

56.4

907.4

7122.1

聯合收割機

264

1789

6704

23026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 1983, pp.186,197; 1981 中國統計年鑒, VI, p.13

  農業現代化除了機械化之外還有科學技術的研發。科技研究發展分縣、公社、大隊和生產隊各階層,這些科技研究站進行品種改良、優化土壤、預防病蟲害等項的實驗。根據Thomas B. Wiens的調察報告,一般品種改良從種子交配到新種子穩定要8到10年的功夫。但是在人民公社時期因為全國的科技研究站的合作,新種子在1年內就可以在北方、中原和南方完成三代的試種。因此他說新種的栽培可以省去好幾年的時間註6。Wiens說中國對新種子的培育的成績是非常驚人的。(Wiens,680)

人民公社下的農村工業化

  人民公社下的農村工業化從五小工業開始,這些五小工業主要都是支農的工業,隨著農業的現代化農村對一些工業產品的需要增加了。在「大躍進」時不能完成的農村工業化到了1960年代時許多工業都建了起來。其中包括小鋼鐵、小機械、水泥、化肥和各種農業所需的工具,也包括碾米機和磨粉機。工業是屬大隊或公社所有,工業的收入也屬大隊或公社所有。每個生產隊的社員都有機會輪流去工廠工作。

  隨著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工業的發展,人民公社也就更有能力來進行農田基本建設。這也是為什麼到了1970年代,各種農田基本建設可以加速進行。到了1970年代許多農村都不存在失業的問題,我參觀過的江蘇省南匯縣的一個公社在農田收割時工場一律停工,工人下田一起收割。這表示了這個公社已經不存在剩餘的勞動力。

人民公社的分配 — 工分、公積金與公益金

  人民公社的分配是以生產隊為分配單位的工分制。生產隊從每年的生產中留下種子和來年的生產費用後,先交稅(用糧食)給國家,之後留下口糧註7,再把很大一部分生產的糧食和其它副產品賣給國家拿到現金。在現金的收入中要留一部分(約10%)作為公積金,作為生產隊的投資用(像購買農機),再留一部分(也大約10%)作為公益金,公益金是作為社員的福利用(醫療、教育、娛樂),其中保括對農村中無依無靠的五保戶(老、弱、孤、寡、殘)的協助。剩下的現金除以生產隊全年所有參加勞動的人在一年內所累積的工分的總合來得出每個工分的所值。每個人每日出工最多可得十個工分,在結算時每個人按著他/她一年的工分總合取得報酬。有工業的公社中它們從工業來的收入相當的多,工業的收入在除去成本後有一部分用來支農,其餘再投回工業來擴大再生產。

  農民公社的分配制度使得農村有集體積累,集體積累使得農業可以擴大再生產,可以進行農業現代化。在這個分配制度下能夠給社員一定的生活保障。在改革之前一些富有的公社已經能夠給所有社員提供養老金,開始改變了長期以來「養兒防老」的觀念,使得人口控制變為可能。

教育與福利制度

  在人民公社時代為了提高農村的教育,教育的經費是由國家來支付。所以不會因為一個公社較貧窮就無法設置學校或支付教師的薪資。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農村的教育更為提高。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後,大隊漸漸普及了小學和初中,公社則設有高中。在文化大革命時大專學校恢復上課之後,大專學校中給農村設置了特別保護名額。許多農村中學畢業的學生第一次得到上大學的機會。

  中國的健康醫療制度中最突出的就是把重點放在預防,在預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發動群眾。從根除各種傳染病的到計劃生育,都是用發動群眾來完成。文革期間,大批的醫護人員下鄉來訓練赤腳醫生。在改革之前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個赤腳醫生,赤腳醫生不脫產,他們跟生產隊中其他社員一起工作。赤腳醫生有基本的醫藥知識,可以變別病情的嚴重性,若是小病他/她可以處理,嚴重則送醫院。

人民公社的成績與問題

  從人民公社成立直到鄧小平的農業改革開始,中國的農村、農民和農業一直存在著兩條路線鬥爭的問題。毛澤東的路線是堅持集體制,毛主張用發動群眾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來達成農業現代化,為中國的農業和農村奠下長期發展的基礎,而且在發展中使農民的生活得到保障,並提高農村的教育與文化,以達成逐漸消減城鄉差別。

  劉少奇和鄧小平的農業發展路線是要從擴大私有到完全私有化,他們認為中國太窮,不可能在集體所有制下完成農業現代化。他們擴大私有的辦法就是「三自一包」,「三自」就是要擴大自留地、擴大自由市場和實行每個農戶自付盈虧。一包就是包產到戶,也就是由每個農戶承包土地,在承包時期要完成一定的產量。劉少奇的政策就是由鄧小平在「農村改革」中所執行的。所以改革後的農業政策絕對不是什麼「摸著石頭過河」,而是多年來劉、鄧想要但是沒有機會實行的政策。

  人民公社的確也是有它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是可以逐步加以解決的。人民公社因為是集體所有,所以無法使中國農村更進一步均衡的發展。在三級所有的集體制下,只能在公社之內有比較均衡的發展,但是即使是在公社之內,也存在著較富有的大隊和較貧窮的大隊。這個現像特別是在農村發展了工業之後,有的大隊有工業就會較富,有的大隊沒有工業,就會較窮。而公社與公社之間的差別也很大。像長江流域的江南地區,本來農業就發展的好,因此積累就多。再加上離工業城市近,交通比較發達所以發展工業比較容易發展。工業積累要比農業快很多。因此在集體所有化下,富的越富和窮的越窮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是在逐漸在擴大的。

  毛澤東一直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但是在生產力尚未進一步提高時,這個問題並無法澈底解決。如果把人民公社中的核算單位提高到大隊,則會引起較富的生產隊的不滿,如果提高到公社為核算單位,則會引起較富的大隊不滿,也就是會產生「一平二調」和「平均主義」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在政治穩定的條件下不是不能解決。像大寨就是靠了意識形態的力量來達成以大隊為核算單位。另外在全國經濟更富裕起來的時候,國家可以對較貧窮的隊和社加以援助。比起人民公社的成積它的問題是很小的是可以解決的。

三、農業集體化與工農聯盟

集體所有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

  在討論中國農業時常常會出現一種說法,那就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農民被剝削了。這樣的說法沒有錯。任何的經濟發展都必須要有積累,有了積累才能夠擴大再生產。而在一個落後國家內,工業還沒有開始發展因此也就不可能靠工業來積累,因此剩餘只有來自農業。對剩餘必須來自農業來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的發展都是一樣,但是剩餘如何自農業抽取和由誰來負擔,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卻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剩餘從農業抽取的方式是除了農業稅之外,農村將農產品賣給國家,像農民將生產的糧食、棉花、油類、肉類和蔬果賣給國家,再向國家買工業產品,像農業生產上所需要的工業品和農民生活上所需要的消費品。但是在農工產品的交換價格上不是等價交換。譬如米與手錶的比價是100斤米換一隻手錶,而生產100斤米所需要的工時要比生產一隻手錶要多。這就是所謂農工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從不等價交換中,農民的剩餘價值被抽走到工業部門。

  但是在中國的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中,工業對農業的剝削在1958年到1978年間越來越減輕。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工農產品交換的價格中對農業越來越有利,比例的指數從1957年的130.4升到1978年的188.8。另外在國家的稅收上從農業來的比例減少,在支出上對農業的支出增加。另外重要的是國家對農業的投資佔投資總比例增加。國家的投資多用在大型的農田灌溉系統的修建,這樣的大的費用人民公社無法承擔。另外國家投資到農需工業(像農機、化肥等工業)在重工業總投資的比例在這期間也從3%增加到11.1%。而結果是從表1中看到的中國的農業在人民公社時期大幅的提高了各項現代化的指標。

表2:集體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1957 與1978

 

1957

1978

農業投資佔國家投資百分比

7.8 (a)

12.5 (b)

投資在農需工業佔重工業投資百分比

3.0 (a)

11.1 (b)

農業稅佔國家財政收入百分比

9.6

2.5

國家農業支出佔總支出百分比

7.4 (a)

12.6 (c)

農業相對工業的交換比例指數(1950=100)

130.4

188.8

a:1963-1957, b:1976-1978,c:1976-1977

資料來源:Nicholas R. Lardy, Agri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30-131;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 1983, 445-447

  表1和表2中的資料顯示了在農業集體化中的政策奠定了工農聯盟的物質基礎。在中國革命時,中國工業發展落後因此工人的數目和力量很小。所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的策略就是「工農聯盟」。「工農聯盟」就是在工人領導下與農民結成聯盟。這樣團結絕大多數中國勞動人民的策略是中國革命成功的基礎。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代中國共產黨還是堅持工農聯盟,因此除了農業集體化可以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和有利於農村的建設外,只有農業集體化才有可能施行「工農聯盟」。在「工農聯盟」下才有力量同資產階級鬥爭,來爭取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勝利。人民公社解散後,「工農聯盟」也就不存在了。

四、鄧小平農村改革與農民公社解體

  在詹澈的報告中他對人民公社的解體原因說成是農民累了,上面已經提過農民沒有理由到了1970年代底就特別累。詹澈還說農民不滿來自他們存不下錢,農民存不了錢是事實,但是農民存錢的事還得作進一步探討和解釋。

  在人民公社下,積累是集體的不是個人的。上面說過在人民公社下,社員能分到的現金非常有限,但是他們需要用現金的地方也非常有限。除了一些生活上的消費品外,就是孩子上學要買書和文具一類的開銷。另外,對農民最重要的就是能蓋新房給兒子娶媳婦。在改革前農民蓋房子只需要買建材,工不需要錢,都是各家彼此幫忙來蓋房。有點像美國早年開拓者的社區,蓋房子也是靠彼此之間互相幫忙。

  重要的是在人民公社下,權變不了錢。生產大隊的大隊長和公社的幹部都有大筆錢出出入入,特別是一些富有的大隊和公社,到了1960年代後工業發展起來了以後,每年收入、支出和盈餘的數目都是相當龐大的,但是這些錢都歸公家所有,不是私人的。除了權不能變成錢之外,還有錢不能生錢,換句話來說就是有了錢沒有管道可以把錢投到什麼地方去賺錢。因此對一些能力強的、有野心的人來說,他們會不滿人民公社的這種按勞取酬,富了集體但富不了各人的分配制度。對大多數的農民來說他們不存在著這樣的不滿,但是在人民公社下,以生產隊為基礎的農業生產仍然是小規模的,因此農民的意識形態還沒有完全脫離小農思想。但是絕對不能說在農民有了二十年的合作經驗後,他們的小農思想完全沒有改變。

  鄧小平的改革從「三自一包」開始,在此同時他將糧食收購價格提高。在1979年時糧食收購價格提高了20%,在這之上超額部分再加50%,此後糧食收購價格又提高了好幾次。這樣的作法是以利誘來獲得農民對改革的支持。但是只有幾年的功夫,農民生產所需要的化肥、殺蟲劑、種子和農機等的價格快速的上漲,相對之下農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除此之外,國家大量減少了對農需工業的投資,也減少對農業的各種投資。在中國經濟向資本主義過渡中,私有化的資本投到收益高的工業、商業、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就是不投到農業。資本家跟當初的地主一樣,私人資本對投向農業是沒有積極性的。

  在改革初期個人除了承包土地外,個人也承包了以前的社隊企業,改稱為鄉鎮企業。1985年時鄉鎮企業發展的非常好,承包的人(都是跟村或鄉有特殊關係的)都發了財,農村出現了萬元戶,開始了大規模的原始積累,農村走向兩極分化。

本文同時刊載於《批判與再造》第20期(2005年6月)

--------------------------------------------------------------------------------

註解:

註4:每個農戶有一小塊自留地供農民自己種菜和養豬及家禽。

註5:「農業學大寨」是跟「工業學大慶」相配合的「抓革命、促生產」的運動。

註6:譬如時間可以從9年縮短到3年。在Wiens的這篇報導中還包括了更多的中國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業研發的卓越的成就。

註7:生產隊中每一成員都得到口糧的分配。口糧分配的多少是根據個人的年齡和勞動量及勞動強度。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