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鐵馬影展即將於4/28日起,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正式登場,此次鐵馬影展小組,以「紀錄抵抗、介入社會、想像世界」為主題,經心挑選30部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國內外影片,一次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此外本屆鐵馬影展,也與各地團體合作,進行樂生、新竹、嘉義、美濃四地的巡迴場,當然鐵馬影展的重要特色:專題座談會,那是絕對少不了的。去年曾經參與過的朋友,我們歡迎你繼續的加入,而去年來不及參與的,今年更不能錯過了。
離開西部一段時間,身邊的海,天空總伴著藍天白雲,氣味潮溼卻清新,我幾乎忘了那另一面灰濛濛,混雜著蚵仔殼腥味和童年回憶的灰色沙岸。
今天,我仍在東海岸,腦中卻因為葉鴻洲導演拍攝的影像憶起了那溼鹹腥味的海風,吹刮著臉龐,也憶起了觸感柔軟偶爾帶著蚵仔碎片的黑麼麼沙灘。除了回憶,影像還帶領半個台灣以外的我,將焦點匯聚在一個不斷飄移的沙洲 ─ 外傘頂洲,和一群逐浪而居的海上農人。
或許你會懷疑我的說法,海上怎麼可能有農人?但當你看到在沙岸上耙出美麗弧形的人們,應該會毫不猶豫的認同我的說法。71歲的蘇秀愛阿嬤,住在離台灣本島20公里的沙洲上,如海上大型蜘蛛的海寮,地址是雲林縣口湖鄉蚶寮126之201號,吃著罐頭配白飯,配著廣播裏買來兩三千塊的成藥,眼眶因臉部遮陽的關係而有了浣熊的黑眼圈,但仍硬朗。拾著偶來的雨露水,照養陸上來的鮮花,用虔誠的心燒金紙給海上的兄弟與神明,即使住在海上,她仍是我們週遭常遇到的溫暖阿嬤。而她剩一隻手的伴侶阿周伯,也總用一種虔誠謨拜的姿勢,撿拾他的寶物。
導演侯孝賢曾說過,喜歡沈從文自傳裏表現生與死的方式,那是以一種俯視的、自然法則一般的眼睛在看生命,就好像一條河流在流,「我拍戲很希望能拍下當下人的神采。我在意的,是裡面人的眼神!現代人演不出那種對生命默認的神情。」這一點,相較於劇情片,紀錄片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目的,藉著導演的鏡頭,我們能認識另一群同樣活生生流著血液,佔有空間,散發特殊氣味的人群,他們或許與我們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模式,但堅毅堅韌,坦然地在陽光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