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經濟新變局

2004/05/26

  由於經濟全球化進程坎坷難行,基於地緣政、經考量的區域化運動正大行其道,近傳東盟十國與中國(10+1)合組自由貿易區的技術性協商已提前達成共識,台灣翹企與美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也露出曙光……等等皆是案例。

  而6月1日舉行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更不容等閒視之。不是因為它畫餅畫得特大:把華南六省粵、閩、贛、湘、桂、瓊外加西南3省雲、貴、川共 9省,都畫為泛珠江三角洲,等於是奄有全中國面積3分之1,人口3分之1;也不是因為中央政府派了7個部委負責人到會,拉高了地方諸侯盟會的規格;這項整合意圖顯得有份量,主要是因為對接港、澳,通過今年起落實的「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優先讓9省與港澳一體化。

  從一方面看,香港本係自由港,中國與之實施零關稅,基本上是對他讓利相挺,保證回歸得好處;從另一方面看,開門無阻港澳貨物,特別是18項服務業長驅直入,也就是導入先進的資本主義,直接沖擊體制,深化改革,充分展現了胡溫政權的路線決心。可以說,25年前中共利用港澳因素發動開放改革,重整江山,廿五年後今天,中共再一次利用港澳因素編組一支拳頭部隊,與世爭鋒。

  泛珠三角於焉出列,它通過CEPA,對接港澳,擴大制度保障的覆蓋空間,提高9+2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形成區域內產業分工體系,對區域外貿易與投資產生替代性及排擠性效果。

  由於CEPA對港澳之開放時程只較中國對WTO承諾早了1至3年,不足以支撐香港的持續性發展,所以擬議的腹地不斷擴大,從珠江口兩岸的三角洲,擴為華南五省的大珠三角、再擴為南方九省的泛珠三角,在這一廣袤的地域上實現「同網」:統一規劃交通網;「同卡」同用一張高速公路付費卡;「同軌」:各省火車通行無礙;「同制」:去除貿易與投資的制度障礙。

  香港得此「四同」加持,將以其優越的物流成為九省進出的總歸口,更以其金融業成為指引九省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所謂的9+2毋寧是2+9。尤須注意的是,2+9整隊成形又將是六年後10+1正式啟動後代表中國與東盟對接的核心區域,李光耀擔心北緯17度分斷為工業化的東北亞與農業化的東南亞,就可能由泛珠三角居間為之彌縫,聚合優勢,成為大東亞的突出部。

  是可預見到一個2+9+10的梯形陣仗,以珠三角傳統產業的世界工廠為基地,依托9省農工原料及勞動力,進而扣連東南亞10國的市場與資源,而香港就是置於此一梯形上端的一把楔子,指向全球。

  當然,上海串聯其他14個城市的長江三角洲的發展態勢不可低估,但其利基在高科技及精密機械,表現為經濟的整體水平,無論人均產值或收入,長三角都不如珠三角,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還是。

  擺在台灣的課題是,CEPA已讓香港服務業前往中國先馳得點了,引發此間服務業競相入籍香港,此其一;其二,優勢互補的2+9+10將從香港殺出貨物,同時,資金由此此匯入;其三,以東莞為代表的台系製造業乃台灣命脈所繫,勢必進一步就地整補,加速本土化,而與台灣漸行漸遠。

  質言之,中國崛起的挑戰將集中顯現為泛珠三角的隆起,我們因應之道,如歷來常說的:研發技術、品牌行銷,乃至於設置由貿易區,甚至開放三通等云,都屬輕騎兵戰術,不足以迎戰大兵團。至於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究其實是出讓稻米、電訊、藥品及智財權等利權予美方,在目前接單美國、大陸出貨的三角貿易型態下,能夠喚回多少廠商重演「台灣製造」殊不可知。然出路何在?變即日亟,恐非有超越慣性思維的大知見不可。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