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奧運將於8月13日開賽,卻在倒數百日發生爆炸案,震動四方,多認為是恐怖主義行為,亦即目標不在奧運本身,而是借此驚爆來勒索他事,達成最大的效果。
不管真相如何,不可忽視的是,奧運本身愈來愈成為抗議的對象。只因為奧運日益悖離自我標榜的精神旨趣,在分國比賽下,徒然強化國族主義的緊箍咒,並從 1980年洛杉磯奧運起襲上商業風,一屆烈過一屆。賽場內外俱如金山銀海,競引廠商來逐利,運動轉為四體不動的觀賞,而觀賞的受眾變為跨國企業的肉票。
由於奧運多行不義,招致洶洶怒濤來抗議。君不見,四年前比賽前夕,雪梨當局為創造附加值,特與全球化主推手的世界經濟論壇舉辦一場亞太區會議,結果引發抗議群潮,使得幕開、幕落都揮不掉黑雲罩頂。今年雅典用在安全防禦的經費高達雪梨的三倍,連國際奧會也史無前例地投保意外險,以防奧運因恐怖攻擊或天災而輟辦。常識以為這是針對1972年慕尼黑奧運以來的恐怖份子而發,更忐忐忑忑於911事件,而強化反恐,殊不知,奧運本身就是病灶,這樣如臨大敵,所怕者不只恐怖份子一端,還有反全球化的大軍團。
從今年三月起,不滿聖火高擎的體育盛事淪為跨國公司狂燒消費欲火的促銷大會,世界各地紛紛發起「公平奧運」(play fair at Olympics)的運動。此一另類奧運所看見的,不是競技場中的跑、跳、擲,不是典禮台上的國旗、國號與國歌,而是緊貼在每一個運動員、運動官員身上以及充斥在每一寸空間中的運動用品廣告。他們挑戰這些品牌公司到此大肆活動,不像運動員刻苦淬勵自身,品牌是刻苦淬勵數以千萬計的奴工血汗,要人做得好、做得快、做得活不了,正是背倚這一條全球供應鏈。所以廣告淹沒奧運會,直把運動場當商展,品牌競爭的骨子是剝削競爭,奧運會實際是促銷剝削大會。
試看,雅典奧運未演先賣身,截至去年底已獲廠商贊助款六億五千萬美元,而授權商標所得預估有六千萬美元以上,跨國公司慷慨付出,就是奧運廣告奇佳,像運動用品業的冠亞軍耐吉與阿迪斯去年稅前盈利分別為十一億與五億美元。
「公平奧運」讓人透視到奧運會場外的血汗成海,正是今日名為全球化,實為「全球跨國公司化」或「跨國公司全球化」的真相。尤不可忽視的是,這股異聲不是匯聚到雅典鬧場就鳥獸散,有若奧運會那樣,這闕勞動者戰歌即將展現為持續性的衝擊波;就是說,在西方傳唱已久的「企業社會責任論」在七年前明確為九條勞動國際標準,即將被美國、歐盟乃至世界銀行採行為貿易規劃,如同ISO 9000的品質要求、ISO 14000的環保要求,這套SA 8000即社會責任標準,是Social Accoumtability8000的英文縮寫,專門規定退無可退的勞動人權下限。如美國與越南、柬埔寨簽訂貿易協定時都將之置入,英國、德國業已著手推動了。
當然,若干人士必會詰疑這是人為設置障礙的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是富國抵制家國出口品的單邊行為,不合WTO規制。是的!這些辯詞有理,只不過是為魔鬼而辯,難不成違反人道就是反抗西方,因而可以大刮血汗錢嗎?
台灣夙為跨國公司的代工廠,剝削有成,如今產業外移,這套卓然有成的剝削制度隨著遍傳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正是當前取締的對象。據估計,今年將有八成以上的中國製造廠遭到SA8000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其中相當高比例是所謂的台商。不管台灣能不能夠進入國際社會,也不管台灣人願不願意參加「公平奧運」,另類奧運已不容台灣人棄權,而維護勞動標準的社會責任國際(SA International)也要進入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