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萬能?

2011/05/12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全台大旱,又有學者倡議蓋水庫。水利署也仍在全台拚命地建水庫:雲林飽受爭議的「湖山水庫」已在動工中;連年預算被立法院刪除的高屏—「吉洋人工湖」正準備興建;新竹尖石的「比麟水庫」、基隆的「平溪水庫」都在規劃中;甚至連已宣布停建的美濃水庫也拿出來要重新評估。

我們要問:一座新水庫,從規劃到興建完工至少要一、二十年,投資動輒數百億,真的是最有效益,且能因應極端氣候的方案嗎?

以大高雄地區為例,只要能夠降低漏水率十%,每日將可增供十五萬噸以上;位於旗津的中洲污水處理廠,每天有八、九十萬噸家庭污水排入大海,如果能夠提升至三級處理,至少可以取代工業用水所需的三十萬噸;另外,發源於北大武山西側支脈的東港溪,水源非常豐沛,目前水公司每天取水三十萬噸給高雄的工業用水,然而,東港溪的供水潛能,枯水期每日可達四十八萬噸,豐水期更高達九十八萬噸,如果能做好畜牧和民生污水的管理,將水質提升至民生用水水準,再利用現有的港西抽水站輸送至鳳山水庫,大高雄每日將增加十八到六十八萬噸的用水。在此同時,東港溪將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兩岸居民也擁有乾淨的親水遊憩空間,可說是「城鄉互惠」的多贏方案。

高屏地區透過「降低漏水率、家庭污水回收給工業使用、改善東港溪水質」等三個方案,估計每日就可以增加六十至一百萬噸以上的供水。最近幾年,台北自來水事業處投入五十五億元,降低漏水率四.一七%,節省水資源二.三億噸,相當於每日十五.八萬噸,這證明改善漏水比蓋水庫、人工湖有效益。相較之下,水利署推動的吉洋人工湖一期工程就要花國庫一六一億元,每日卻只能取水十四萬噸,實在是史上最蠢的方案。

水資源問題的確該提升到國家安全層級,但更重要的是要改變決策思維,轉移投資方向,如果政府還是認為「缺水就要蓋水庫」,將只是圖利水庫開發共犯結構,延誤台灣在極端氣候下的應變機會。(作者為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