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8日,許多國家的工會與工人以默哀及其他活動,紀念一年一度的「國際工傷日」(Workers Memorial Day)。這個國際性的工傷紀念日起源於北美洲:1971年的4月28日,美國通過了「職業安全衛生法」,並從1989年起,開始以這個日子作為全國性的工傷紀念日。加拿大隨後跟進,「國際自由工聯」(ICFTU)接著於1996年,開始以這個日子作為國際性的工傷紀念日。
根據各個國家的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天有3300人死於工作相關的意外或疾病,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年超過120萬人死於工傷,這個數字是死於戰爭人數的兩倍、死於愛滋病人數的三倍。美國國家癌症機構的研究也顯示,20%至40%的癌症是在工作場所引起的。
回過頭來看台灣,根據勞保局最近十年來的統計,平均每天有2.1人因職災死亡、12.6人因職災殘廢,雖然這個數字已經足夠令人怵目驚心,但它卻是一個低估的統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關於職業病的知識與研究相當缺乏,使得絕大部分的潛在職業病患者,不是沒意識到疾病是工作引起的,就是無法證實相關性而投訴無效。近年來台灣不斷爆發大規模的集體職業病爭議,像老礦工塵肺症、台北捷運建築工人潛水伕症,以及RCA員工職業性癌症等,一次又一次衝擊現行制度對職業病防治的無能。
世界各國勞工推動工傷紀念日的原因,也是想藉由紀念活動的舉行,來提醒社會大眾對勞工安全衛生議題的注意。回顧台灣的勞工安全衛生法立法過程,那是在1972年的10月底,飛歌電子淡水廠及高雄加工出口區三美電子的女工,分別發生因為有機溶劑中毒而身亡的重大工傷事件,才開始引起社會各界對職業安全衛生的重視,終於促使立法院在1974年4月通過勞工安全衛生法。
在這一期的敬仁期刊中,我們嘗試製作一個小專題,從回顧過去的飛歌事件,到展望未來的跨國勞安議題交流,我們期盼,以後我們在工傷紀念日時,只需紀念,而不用再為新的受害者悲傷!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