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工運反制全球化策略工作坊紀實

全球化的時代,全世界的工人面臨不太一樣的勞動處境。以往,因為勞工組織工會發揮團結力量,迫使各國政府必須訂立各種勞動規範,來保障勞工一定的權益。現在,因為資本與勞動力都可以更快速而較無限制的移動,個別國家的勞動規範就顯得效果大減,因為哪裡的勞動標準比較高,那裡的資本就會逃,鑽到勞動標準低的地方去,這是個別國家內舊勞動規範的侷限。

於是有人開始提出「新」的勞動規範,就是可以跨國產生勞動規範效果的機制。比如:個別廠商對其下游代工廠的「生產規章」(codes of conduct),不遵守規章的代工廠據說會失去訂單;也有透過「專業」認證機構監督的機制,SA 8000是一個例子;或是經由國際經濟整合組織的架構、像WTO或APEC等,要求會員國必須遵守一致的勞工權益「藍色條款」。

是什麼樣的國際政經背景促使新勞動規範的出現?這些機制的社會意義為何?它們真的可以發生效用嗎?站在團結權為勞工力量最終來源的立場,我們要如何抉擇?

針對上述問題,敬仁與本地若干關心這個議題的團體,包括亞太勞動快訊、連結雜誌、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等,連同設在香港的亞洲專訊中心、以及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合作,於九月1日和2日在台北舉辦了一場「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勞工處境─台港工運反制全球化策略工作坊」。香港團體長期從事亞洲地區的國際性交流,香港朋友前來分享經驗為大家帶來寶貴的訊息;我們也邀請全產總、全總、勞權會、工委會及勞陣的來賓擔任與談人,豐富本地的經驗傳承。

我們不只是從策略上來分析,還具體討論了台灣的RCA癌症工人與年興在尼加拉瓜的勞資爭議,以及香港的抵制麥當勞與玩具安全生產運動,試圖從具體案例中,發展出我們對跨國監督機制的看法。台灣同時是資本輸入國與輸出國,我們從資本主義已發展國家接受資本、又輸出資本至第三世界國家,我們既受外資的剝削、又剝削其他國家,相信這樣的討論對台灣的勞工運動發展有一定的意義。

可能因為這樣的議題在台灣還是剛開始討論的階段,現場參與的成員以學生居多,來自勞工團體與工會的先進還是比較少,這是一些遺憾。我們期勉自己在往後能夠發展出更具體的策略、更合乎台灣現實問題的方法,對於台灣的勞工行動與世界接軌,做出我們的一份努力。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雜誌第30期)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