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記者們 愈冷能愈團結?

2007/06/21
苦勞網特約記者

  本地的商業電視台記者,從51數到58台,再加上公視除外的無線四台,文字加攝影的人數,少說有個數百甚至上千。平日文字記者光鮮亮麗(因為要上鏡頭連線SNG),攝影大哥四處獵奇(因為所謂新聞自由),也不管受訪者想不想上鏡頭,也不管新聞內容有沒有公共價值,更別提要交代事件脈絡提供不同觀點這種天方夜譚,於是,社會當中,有些人不是很滿意。

  那些人不滿意?傳播學者不滿意,因為這跟新聞的基本理念相距甚遠,弱勢和社運團體不滿意,因為他們經常被扭曲甚至污名化,傳播學生不滿意,因為他們可能要進入這個行業,但工作環境竟然如此糟糕,甚至連平面媒體新聞工作者都不滿意,問問本地線上報社記者,如果不是當主管,誰會想去新聞台工作、跑第一線新聞?

  既然如此,為什麼本地新聞台仍然如雨後春筍般,在短短十年間迅速成長,讓台灣一躍成為全球新聞台密度最高地區之一,近百輛SNG車每天在3.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如無頭蒼蠅般來回穿梭?如果你問電視台第一線記者,答案恐怕千篇一律是:觀眾愛看嘛!

  面對社會不同階層和團體的壓力,或許人數和樣貌都不詳,但多多少少總會影響電視記者的日常心情。畢竟,上上網路或者BBS討論版,結果看到自己的工作被網友改稱「妓者」,形容詞是「腦殘」,對目前這一群幾乎都在40歲以下的第一線電視台記者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因此,筆者呼籲,這一群約千名電視新聞第一線工作者,應該在這個「最冷的寒冬」之中,團結起來,共組協會,大力發聲。不論是許瑋倫事件、周政保黑槍、三粒二二八、許少蘋雞蛋或者腳尾米影片,電視記者們都應該團結起來,清楚告訴社會大眾,誰都不能欺負我們,因為電視記者的勞動條件差、因為電視記者的豬頭長官多、因為電視記者的收視壓力大、因為電視記者的進修管道少、因為……有太多的因為。

  想一想,千名記者如果一起威脅要罷工,全台灣馬上陷入沒有電視新聞可看的日子,社會大眾會多麼不開心,肯定會大力支持千名電視記者們,屆時不論是改善勞動條件或提升專業水準,不論是深度報導或專題系列,電視台老闆們礙於社會壓力,或許就會逐步妥協,不過切記,罷工不能太久,否則一旦讓民眾發現,日常生活中沒有電視新聞,日子反而輕鬆自在,多了和家人相處、讀書散步的時間,少了緊盯螢幕汲取無用資訊的每日數小時,那麼,千名電視記者可能就準備失業轉業了。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