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遠未成為歷史

2011/06/03
Alex Callinicos

責任主編:樓乃潔

譯者:宋治德 譯自「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Socialist Worker Party),2011年4月19日網頁電子報

資本主義的死硬吹捧者,必定動心認為全球經濟及金融的危機已成歷史。

上週六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一篇文章,報導對沖基金公司現時在金融市場的投機賭博中管理超過2萬億美元,從中獲利──「現在比過去所曾管理的金錢更多,超越了在經濟危機之前2007年繁榮時期的高峰,當時這門行業可以宣稱來自客戶的投資有19,300億美元。」

報導續說:「例如像Paulson & Co與Brevan Howard對沖基金公司,最近已經為他們創辦人及客戶賺取了數十億美元,如果以對沖基金的標準來說,看到『危機』是增加投資的氣氛多於減少。」

事實上,現時情況並非如報導所預示的那樣樂觀。從2008年至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復甦所依賴的兩根支柱,正潛在地互相破壞對方。

「第一是中國這根支柱。中國統治階級維持國家對銀行的集體控制,所以避過像美國及歐洲的金融制度因瘋狂投機而造成的危機。他們利用銀行注入1萬億美元(約6.5萬億元人民幣,(譯註1)進入經濟領域,主要以新的貸款形式來支持投資。」

所以,中國繼續有迅猛的經濟增長。這過程如像巴西及南非那樣,提供原材料及食品以促進經濟發展。這裡也要感謝德國作為輸出高檔次的工業品給中國的角色,所以德國同樣享有如上月其中央銀行所形容的「興旺」復甦。

但中國經濟繁榮的活力,正受到動搖。國家大量投放於經濟領域的金錢,只是助長房地產的泡沫。情況如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當初陷入經濟危機的類似警號。

而且,中國對食品及原料顯然無法滿足的「胃口」,亦助長了初級商品(Primary Commodities)的價格飆升。

原材料價格飆升

最顯而易見是原油價格,現時恢復到超過100美元一桶,比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35。伴隨原油價格上升,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的數據指出,綜合商品價格指數(Overall Commodity Index)由2010年年中至2011年2月上升了百分之32。食品價格的飆升是引致阿拉伯世界革命的一個因素。

一般較平庸講法認為,歐巴馬競逐連任的選舉活動一開始處於弱勢,因為選民不滿油價居高不下。

中國上月的通脹指數達百分之5.4,是32個月來的新高。在全國最大的港口,上海寶山港口的卡車司機因不滿燃油價格及港口費上升而堵塞港口。

這個新近事件的背景,還有去年深圳的電子配件廠公司富士康一連串工人自殺的醜聞,以及日資本田車廠的工人罷工。

這一連串事件迫使中國當局調高最低工資。對於發達經濟地區,這意味著他們再不能依賴中國像過去那樣作為廉價生產的來源。

中國日漸成為通脹的輸出國。根據佔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正統觀念,對付高通脹的傳統解決方法,就是調高利率而令經濟活動降溫。但這樣做會威脅到第二根復甦的支柱,就是由主要中央銀行所支撐的金融制度。

由2008年的金融崩盤開始,美國、英國及歐元區,利率已經是或接近零。美國經濟的停滯令美國聯邦儲備局(Federal Reserve Board)於去年(2010年)11月推出另一輪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2)政策。這是美國中央銀行購入美國政府債券,其實是一種現代「開機印鈔票」的方法(譯註2)

現在金融市場希望見到利率上升。本月早前,歐洲中央銀行正朝這個方向踏出第一步。同時,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將會於6月底結束。但美國及大部份歐元區的復甦仍然非常微弱。為對抗通脹,「踢開」國家(譯註3),或會阻礙復甦,因為它如拐杖般支撐著金融制度;或甚至招致反效果。

譯註1:根據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最近報告,中國銀行業在2009至2010年的貸款額高達17.5萬億元人民幣,遠高於作者提供的數字。另外,根據去年的報導,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估計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這種隱藏性債務可能觸發中國的金融危機。

可參考以下報導連結: 中國銀行業的貸款 :http://la.stgloballink.com/fin/201103/t20110310_1524753.html 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http://inews.mingpao.com/htm/INews/20100303/ca31215i.htm

譯註2: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如作者所譬喻是現代的「開機印鈔票」,央行透過購買政府或企業債券等資產,目的是增加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流通量,從而刺激銀行借貸,以達致經濟復甦的作用。但弊處是導致市場上湧現大量資金爭逐有限供應的商品,增加通脹及貨幣貶值的潛在風險,這又會反過來阻礙經濟復甦。

譯註3:作者意思是指國家撤出對金融制度的支持及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