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進黨提出的全國不分區立委名單,引發很多討論。評論多關注名單中部分人選的問政能力和品格。這份名單其實也涉及民主發展的重要議題。
1990年的憲改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同時設立「全國不分區」名額以代表全中國的法統。當時民進黨反對這個制度,可是在反對不成的情況下,黨主席黃信介做了一個非常具有民主想像力的宣示。他說,將來臨的國大代表選舉,民進黨要讓人民知道,民進黨關心的是國家的全部,而非私人利益。因此全國不分區的名單有必要出現教育、環保專業人士,以及弱勢團體代表。
新潮流立即表示支持,隨後確實也推出了原住民、身障、環保、婦女、漁民、老兵、勞工等代表。這應該是民進黨(和新潮流)最被社會尊敬的時期。
黃信介主席的宣示其實具有十足的「民主想像力」。因為,第一,雖然民主政治在理論上人人平等,可是實際上,優勢者、優勢團體、和優勢階級的聲音在民主過程都比較強勢,甚至成為唯一的聲音。弱勢者的利益和主張,經常被排除在政治領域之外。這也是為何政治學常提到「半主權的人民」:雖然主權在民,可是人民經常只能就優勢團體提出的政策選項加以選擇。這是民主政治的先天缺陷。特意讓弱勢團體的代表進入立法院,或多或少克服了民主政治的先天缺陷。
零星弱勢僅為點綴
第二,因為弱勢團體或階級經常被忽略,所以他們對民主的認同比較低,對政治比較疏離。如果他們有代表在政治體系中發言,當能增加他們對民主、對政治社區的認同,民主政治的運作也將比較健康。
可惜在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之前,許信良主席領導下的民進黨,全國代表大會決議不分區由黨員直選。要求弱勢團體代表去全國競選,當然違反保障弱勢的邏輯。那一年黨員普選的結果,當選不分區代表者中只有黃爾璇和楊青矗,勉強符合專家和弱勢的標準。
後來幾屆的不分區立委也都因為黨員直選,而導致其不分區名單中只有零星的弱勢代表,點綴在由強勢政治人物偽裝的弱勢代表中。黨員直選固然合乎「黨內民主」原則,可是卻因而捨棄了更高層次的「民主想像和創新」。
這次不分區名單的產生方式不再由黨員直選,而是由黨中央決定。這免除了黨員直選的弊病,也符合專業及弱勢代表不分區的邏輯,所以非常令人期待。可是結果卻令人感到意外。
期待未來每一個政黨都願意發揮這種民主創造力,讓台灣社會中所有的階層、不同的利益,都有機會在決策過程中發聲,互相妥協、共同合作。也讓弱勢者感覺:國家是所有人的,政治對所有人開放,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付出,也能從中獲益。
民進黨不分區名單也涉及了世代交替的問題。目前民進黨和國民黨似乎都面臨這個課題。我們或許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政治人物的培育。
目前被提名為不分區立委的新世代,都是以政治為終身志業的人。對職業政治人物,選舉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訓練場。親身面對你的選民,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接受他們啟發、也啟發他們。學習如何從空無中創造選票的、人力的和財務的支持;也學習如何讓人家喜歡你。學習如何呼應支持者的想法,可是又保持自己的主見。學習如何調和選區對立的意見。學習如何規劃選舉,如何擬定選戰的訴求主軸;學習如何當領導者帶領你的團隊打仗。學習如何擊敗對手,可是又對他保持適度的尊敬。當失敗的時候,學習如何檢討、如何捲土重來。當選之後,學習如何在你的選區當一個領導者。
經過選舉才能成熟
這些都是民主時代政治領袖的必要條件;也只有經過選舉,政治人物才可能真正成熟。選舉絕對不是負擔,而是必要的訓練。許多優秀的政治人物,其見識並沒有因選舉而磨損,其操守也沒有因選舉而侵蝕。民主政治中的傑出領導者,哪一個不是經過選舉的訓練、磨練和考驗?林肯、邱吉爾、布萊爾、柯林頓、歐巴馬。而且他們大多有選舉失敗的經驗,也從失敗中學習和提升。將有潛力的新世代放在不分區名單中,或許不是在培育他們,而是在阻礙他們的發展。
回應
Re: 民主想像和人才培育(吳乃德)
問題不在宋 而在雙英
2011年 08月08日
自從宋楚瑜表示總統、區域或不分區立委擇一參選後,藍營「剿宋」砲火就至今未停,不只馬英九、金溥聰、廖了以每次相關談話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且無論見不見馬或說不說清不選總統,宋都難逃罵名。另一方面,原本對宋刻薄厚罵的深綠,則開始轉向肯定同情。兩個陣營翻臉之快猶如翻書。
藍綠如此處心積慮,目標都只有一個:逼退或勸進宋。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沒有宋攪局,馬英九就可穩坐釣魚台;或有宋加入,蔡英文就能漁翁得利,重演2000年故事。但他們都忽略了,「形勢比人強」。如果雙英選情持續熱炒,雙英對決形勢不變,宋再想選都無可能,宋不會笨到去做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反之,如果雙英聲望持續低迷,選情無法炒熱,二人民調相加不足7成,而宋民調卻節節攀升,宋想不選都不可能。
捧宋或罵宋都多餘
因此,問題出在雙英身上,雙英都遭逢聲望低迷困境。馬英九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冷淡、卸責、慢半拍、有光(表演)無熱、立場反覆、活在過度自信(自戀)的幻覺裡,都使他黨內外民心大失,不滿意度長期徘徊在5至6成左右。面對初出茅廬,表現同樣拙劣的蔡英文,馬的民調竟不能大幅拉開,說明了馬不只無法穩坐釣魚台,還有嚴重連任危機。李敖的一句話極為傳神,雖然過河時不該換馬,但若這匹馬過不了河,當然該換。
馬英九像一個被媒體及民眾寵壞的孩子,在政治上及領導上都不成熟。他的立場反覆尤其令支持及反對他的人都擔驚受怕。他對宋楚瑜的心結也令人想到毛澤東對劉少奇的心結。中共「兩個湖南人」的一號二號之爭,早自1949年建國就已伏下,毛一直對劉不放心,終於借文革攤牌,一不做二不休除去劉。馬自當選中華民國第一號人物後,對宋同樣如芒在背。馬宋關係緊張,不能不說與馬刻意疏遠宋有關。
相較之下,蔡英文是政壇新人,她的謎樣魅力最初來自新及非典型。照理說,她不該折舊如此快速。但不幸,她與馬都是紫微斗數上的「機陰格」,都是公務員料子,謹小慎微(經常捉小放大),斤斤計較。加上處女座的影響,蔡比馬更小心眼,更不能容忍批評,也更會隱藏自己。
她無論做錯什麼,都面不改色。她的競選,像公務員在上班。她發表政見,模稜兩可,過度自我保護。她一發現非典型及切割阿扁會得罪極獨,立刻討好極獨大老,並改採「為阿扁爭人權」。這些都使她在極短時間內由非典型變最典型,也使她的清新魅力喪失殆盡。不分區立委名單的出爐,更看出她缺乏大志、沒哲學式世界觀,甚至沒有一個不平凡人物應有的願景及高度。
宋楚瑜不參選,馬蔡全激不起選民熱情。宋參選,蔡也不見得漁翁得利。因為問題不在宋,而在雙英。如果雙英聲望持續低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將是歷史規律,捧宋或罵宋都成為多餘。
作者(孫慶餘)為資深政論家
吳乃德 練習 回答
吳乃德 練習 回答
1.什麼是民主?
2.什麼是民?
3.誰是民?
4.誰應不是民?
5.什麼是民意?
6.什麼是代表?
7.什麼是人民?
8.誰是人民?
9.誰應不是人民?
10.什麼是國家?
11.什麼是國家之組構要素?
12.該諸國家之組構要素如何運作使組構成一吳乃德所認為應是的民主國家?
13.什麼是政治?
14.什麼是人人?
15.誰是人人?
16.誰應不是人人?
17.什麼是主權?
18.什麼是在民?
19.什麼是社區?
20.什麼是黨內民主?
21.什麼是社會?
22.誰是社會?
23.誰應不是社會?
24.什麼是所有人?
25.誰是所有人?
26.誰應不是所有人?
民主想像和
及民主發
央民意代表,同
額以代表全
具有民主想
要讓人民知道,民
的是國家的全
足的「民主想
然民主政治在理
論上人人平
音在民主過
何政治學常
到「半主權的人民」:雖
然主權在民,可
人民經常只
是民主政治的先
了民主政治的先
們對民主的認
低,對政治比
們對民主、
對政治社區的認
同,民主政治的
乎「黨內民主」原
次的「民主想
種民主創造
灣社會中所有
國家是所有人的,
政治對所有人開放,
以政治為終
對職業政治人
些都是民主時
代政治領袖的必
舉,政治人物才
秀的政治人物,其
民主政治中的傑
吳乃德
練習 回答
1.什麼是 民主?
2.什麼是 民?
3.誰是 民?
4.誰應不是 民?
5.什麼是 民意?
6.什麼是 代表?
7.什麼是 人民?
8.誰是 人民?
9.誰應不是 人民?
10.什麼是 國家?
11.什麼是 國家 之組構要素?
12.該諸 國家 之組構要素 如何運作 使組構成 一 吳乃德所認為應是的 民主 國家?
13.什麼是 政治?
14.什麼是 人人?
15.誰是 人人?
16.誰應不是 人人?
17.什麼是 主權?
18.什麼是 在民?
19.什麼是 社區?
20.什麼是黨內 民主?
21.什麼是 社會?
22.誰是 社會?
23.誰應不是 社會?
24.什麼是 所有人?
25.誰是 所有人?
26.誰應不是 所有人?
吳乃德回答守護民主平台與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智庫有給某些學者每個月固定給三萬元顧問費, 這些學者有沒有誰加入守護民主平台?
蔡英文新北市長選舉期間,身為蔡英文幕僚的真相和解促進會某位董事,被無償贈予、沾美西餐廳陳董一棟價值一千多萬的淡水房子,而且完成不動產過戶登記該董事為所有權人。同時,這位董事代表民進黨推薦出任公視董事審查委員會。
這棟房子過戶的資金關係到底是什麼? 是單純贈與關係? 還是第三人(誰?)資金向沾美西餐廳陳董買下過戶給貴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