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張心華
一個月前(6/24)工商時報刊出《地方大代誌-台鐵高雄港站都市更新案流標》,一份為工商經貿服務的報紙,下如此的標題,無可厚非。初讀報導時,確實讓人有些欣慰:「『台鐵高雄港站都市更新案』資格標雖有22組人馬領標,結果卻無人投標」因為針對這個結果,「打狗驛古蹟指定聯盟」一點也不意外,我們早就呼籲停止片面商業開發,該重視文化景觀整體利益。
但細讀官方及開發商的反應,卻令人憤慨與疑惑:「都發展局也感到納悶,將邀請所有領標廠商座談,了解差異,評估修訂條件後,再對外公開招標。…因為開發商認為該土地只能作為賣場與旅館,沒有住宅用地,開發多樣性不足,因此該案流標。」我很憂心大家仍蒙在鼓裡,也不知道這首宗公辦都更設定地上權招商案流標的「大事」,究竟對高雄是福?是禍?
所以我等了一個月,沒聽到高雄在地媒體及市民提出質疑,也還沒見到市府公開後續過程,只能再從原新聞字句推敲,到底都發局是想怎樣?「近期將與國產局討論,是否保持原條件暫緩開發,或開放一定住宅興建。」本聯盟從兩年前既以「該筆土地為特文區」進行保存運動,本就無法規畫住宅區,這點官方知之甚詳。既然市府沒有文化格局,退而求其次,不必再強求陳菊市長建一座她承諾過的鐵道博物館,大家假日有空去史博館看鐵道模型就好了。但問題的癥結是,如果新聞為真,何以該案能夠「改變開發條件」?
我想請教是那位長官告知媒體他們想和國產局變更土地使用原則?我要問責的是,當初市府大張旗鼓地搞都更在先、破壞文化資產在後,當見到成效不彰,就能急著修改遊戲規則?吾人合理的懷疑,這報導要不是都發局的意外,就是早就計畫好為建商財團及投資客的解套良方,以量身訂做更誘人的開發用地?這疑惑,我想不止是為了打狗驛文化保存,更不解這幾年來高雄人驕傲的幸福城市是以什麼「大事」的邏輯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