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2
讓全世界金融市場緊張懸憂的美國債限危機,在實質發生違約日的前一天,美國兩黨領袖及參眾兩院領袖,終於各自退讓一步達成協議:讓行政部門提高舉債上限2.4兆美元,但10年內國家財政支出須刪減1兆美元,且特別委員會更增列追加刪減1.5兆美元。這項協議,使美國國債不致發生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違約,對於穩定世界金融經濟,可發揮相當程度的正面作用。
不過,這項協議對於美國國債上限比率的結構性問題,只算是達到治標而未能治本。目前提高2.4兆美元上限,頂多只能維持10個月或一年時間,屆時兩黨惡鬥的戲碼,勢必又會再度上演。依照美國政府收支的趨勢推估,不出五年,美國舉債上限就必須再從現在協議的16.6兆美元,提高到21兆美元以上,才算得是解決中期國政問題。
溯自1941年美國國會訂定國債上限以來,直到1960年的20年內,行政部門總共上調60次舉債上限,平均每三年調高一次,而最近的20年間,更是平均每十個月,就調高國債上限一次。對照過去經驗,歐巴馬政府此次拉高舉債上限要求,並不令人意外,而且也還是在國債占GDP比重未超過95%限度範圍(若僅計聯邦公共債務比重,則僅76%),也不算過分。
兩黨之所以僵持不下,乃共和黨希望以「削減聯邦支出」砍斷民主黨的福利大放送政策,以重挫歐巴馬尋求連任的魅力與威望,執政的民主黨則欲以「削減工商減免稅」及「加徵富人稅」方式來斬斷共和黨的民意基礎,大選前互相砍倒對方「權力基礎(power base)」的政黨惡鬥戲碼的激化演出,才是真正肇致今次舉債上限議題,必須喬到最後一天期限的根本原因,也讓整個國際經濟社會對於美式民主政治的醜態,有更真切認識。
其實,即使這次共識協商時間再拖延個一兩星期,乃至於一個月,都不致會發生美國債違約情事。目前美國聯邦國債14兆2,701億美元之中,外國央行及機構投資人持有的只占31.4%或4兆4,792億美元,最大的外國債權人是中國的1兆2,000億美元(占8.1%),其次是日本的6.4%;而美國國內持有的68.6%中,有五分之三(42.3%)歸為聯儲會及聯邦政府帳戶所有,是政府之左手與右手的債權債務關係。從這項結構上看,即若真正發生違約情事,對國際債券市場乃至金融市場可能產生的衝擊,恐怕還是心理遠大於實質,並非如一般分析師危言的那麼樣嚴重。
直到上周末,美國白宮與國會對提高政府舉債上限依然未能達成協議,仍然滿手美債的世界主要央行與多數機構投資人,也未見有人聲言拋棄,因為在可預見期間之內,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種金融商品可取代「美債」的霸主地位。市場如此信任美債,是根據歷史經驗認定美國政府絕不會允許國債違約,寧信美債違約純屬一項「假議題」,因為全球金融必須要為美債違約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全球任何一國政府都承擔不起。
目前全世界經濟金融市場,也只有美債具備得以「隨時買、隨時可賣」的絕對高度流動性,至今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公債,在任何時候脫手都會有人接手的。中國債券市場迄未成形,日本債市規模固然夠大,但配息報酬率及安全性遠比不上美債;至於歐洲,在南歐債信連環爆以來,根本無法取得國際投資人的足夠信心。對各國央行及機構投資人而言,投資美債是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必要之惡」。
此次美國債限危機的風波惡或不惡,都應該不會到達顛倒世界經濟乾坤的程度。倒是此次債限協議,只能治眼下之標,不能治未來更長期之本,對歐巴馬乃至整個民主黨繼續執政之路,已投下不確定的挑戰變數,終還是不免會被引為全球象徵經濟市場的一大隱憂。
(作者是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