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伊拉克戰爭與局勢的閒談

2004/11/29

【前言:一點牢騷】

  美國在伊拉克的戰爭與佔領,已經延續了一年多。從開戰前到現在,有許許多多熱情洋溢的評論,不斷希望英美聯軍能夠被海珊拖垮(說擊敗是不太可能啦...),在言談之中、BBS上甚至正式媒體之中,一直出現這些預測,甚至在中國某些知名媒體台上還有「老農擊落直昇機」之類令人目瞪口呆的新聞;在海珊被捕之後,遍地游擊隊、伊斯蘭什葉派抬頭、伊拉克民眾滋生厭惡美軍情緒...等局勢,又讓許多人心中重燃「人民戰爭」的希望,不斷提出「伊拉克反抗軍有效抗擊美軍」的說法(近日苦勞網就翻譯了一篇,幸好局勢已明,編輯適時做了一些解釋)。毛澤東式的人民戰爭、游擊戰的術語,以及越戰、中南美洲游擊隊...等經驗不斷被提及。

  我想,以絕對正義自居,卻又無能給予伊拉克人民真正的有尊嚴與正常的生活,英美聯軍的行徑的確令人不齒;不過,若因對於英美軍隊的憤怒,就做出了許多超乎事實的判斷,卻也不是好事,尤其是一些人總是在任何時間點不斷強調「情勢很好」「人民必勝」之類的論調,好像明天就要「變天」或「╳╳人民」就要「站起來了」,聽多了不免令人感到有些厭煩。

  因此,我想把近來梳理反恐戰爭、戰略情勢的一點點心得提出來與大家探討,希望對於理解現實有些許幫助。至不濟,也會對於減少誤導有些作用吧。

【人民戰爭、越南戰爭的經驗教訓】

  現在伊拉克反抗軍的軍事鬥爭的形式,明顯可見的是游擊隊異常活躍,甚至有人說,這是「海珊版鄉村包圍都市」,說海珊原本就是打算把大都市讓給英美,然後遍地烽火拖垮美軍。最常被拿來與目前做類比的,就是毛澤東經驗與越南經驗。所以,也許我們可以從複習越南經驗(包含越南學習毛澤東經驗的作為)談起。

  越南最後擊敗美國的過程,怎麼強調其中的艱苦卓絕都不為過。在這個過程中,越南勞動黨(即越南共產黨),一直嘗試各種各樣的戰略(包括「中國老大哥」的毛派人民戰爭),可以說,什麼方法都嘗試過了,因此也不斷地付出血的代價,每殺一個美軍或南越的西貢政府軍,自己的軍人與民眾,不知要死多少人,但還是一直硬撐下去。然而就算如此,也仍無法真正打贏美軍。那麼,越南勞動黨最後為何能夠達成驅逐美軍的目標,然後又打垮南越政權呢?

【北越政權希望和平的原因】

  越南原本就窮,19世紀末成為法國殖民地,二次大戰中又受日本侵略,二戰剛結束,國民黨軍隊又進去佔領過一段時間,接著,法國殖民軍隊又回來,一直戰亂連連。

  我們可以簡略地從1954年日內瓦會議之後開始談起。這時越南勞動黨剛剛驅逐了法國帝國主義的殖民勢力,在17度線以北站穩了腳跟,但為此也打了八年的硬仗,加上歷史上的長期動亂,早就需要好好調養生息了;但接下來北越政權自己又「土地改革」過火,農村動盪不安,把經濟、政治情勢弄糟了,因此,到1950年代後期,是北越最需要時間去收拾爛攤子的時候。同時,勞動黨又很怕引來美國的介入。因此勞動黨根本是不想打仗的,反倒是十分地「溫良功儉讓」註1。

  舉例來說,勞動黨決議,在越南17度線以南的南方地區,勞動黨員及其外圍組織「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要以和平的政治鬥爭的手段,來與美國扶持的南越西貢政府抗爭。此舉等同於把北越在南方的勢力放在西貢政權「白色恐怖」的屠刀之下,許多黨員或「解放陣線」份子在沒有武裝力量保護的情況下,被殺、被抓、被刑求,骨幹幾乎被清光,一些同情的民眾也一起被西貢政權整肅,慘不忍睹。依照事後的估計,南方黨員原有五千人,1957年底就只剩下三分之一。這些剩下的一千多人,就只好逃了,躲進深山老林、荒郊野外,勉強活下來進行「自發」的武裝對抗。說是「自發」,因為這是與「黨的路線與政策」直接抵觸的。黨要他們「和平」抗爭,卻無異於要他們白白送死。

【從有限游擊戰,到大規模人民戰爭】

  後來,勞動黨只好漸漸改變政策,讓南方的自發武裝抗爭「就地合法」,用他們的術語來說,就是「有限的游擊戰」的戰略。既是游擊戰,但又是「有限的」,這是什麼玩意?這是因為,勞動黨根本沒有搞一個大規模「人民戰爭」的打算與實力,只希望從「有限的」游擊,看能不能發展成「總起義」,人民的起義,也就是說,他們還是規避真正的戰爭,害怕引來美國的軍事力量正式介入。不過就算如此,1961年美國甘乃迪(就是被奧利佛史東的電影JFK捧上天去的那個總統)還是派了十幾個戰鬥直昇機連以及「軍事顧問團」,加大介入的程度。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雙方不斷升高的緊張局勢。你殺我的人,我就只好武裝對抗;你武裝對抗,我就找美國老大哥派「軍事顧問」來。而勞動黨的戰略也只有再度轉變,拿出更多的老本來拼命。

  1963年底,勞動黨決定決定南方要以「武裝鬥爭」為主,同時北方要大規模支援南方(所以後來發展出大名鼎鼎、北越支援南方軍事行動的「胡志明小徑」),也就是從「有限游擊」發展為「大規模人民戰爭」。

  然而,1964年美國詹森(一譯:約翰遜)總統因此決定派出了正規部隊,不再只是「軍事顧問」了。1965年年底,美軍正規部隊進駐已經到達17萬人,後來最高峰,就有50萬大軍!這些美軍一得到情資,說哪裡可能有北越人民軍或「越共」(指南方本土發展起來的部隊,不是北越人民軍那種正規部隊),就派飛機去狂轟爛炸,再派現代化裝備的機動部隊進去搜捕殺人(轟炸、搜捕過程自然免不了使無辜平民遭殃)。這種戰法,就是要逐步消耗人民軍與越共的實力,就是要打到對手慢慢流血、死亡,還連帶讓一般人民不敢再同情、支持北越或越共,使得「人民是水,游擊隊是魚」的「水」不敢跟「魚」扯上關係。

【人民戰爭、游擊戰對付美軍都不管用】

  對於勞動黨來說,要繼續打人民戰爭嗎?可是怎麼樣也打不過美軍,死傷慘重,資源消耗殆盡,還可能讓美軍翻臉,直接進軍北方;要是不打人民戰爭,「恢復上一動」退回游擊隊階段的話,南方的游擊隊肯定被裝備精良、佔盡優勢的美軍殺個精光,全黨士氣將會下降到最低點。你要是想像一下,站在他們勞動黨的立場來看,大規模人民戰爭、游擊隊似乎都行不通,怎麼搞都不對,怎麼搞都是自己人要死一大堆還沒勝算,怎麼辦呢?這可不是喊一些好聽的口號就沒事的!於是,黨內掀起了大辯論。

  一邊辯論一邊打仗,他們先得出這樣的結論:持續大規模人民戰爭,不計代價的主動攻擊,十個人拼掉一個美軍也在所不惜!就像當初打法國一樣,法國殖民者軍隊死傷多又沒辦法勝利,所以選擇放棄殖民地;現在,對美國也來這一招。

  但結果如何?1967年底,美軍估計北越人民軍與越共,陣亡22萬人,估計受傷80至100萬人!這還不包括支持同情的民眾與無辜平民。然而,就算死傷如此慘重,也還沒有動搖美國的意志,反而源源不絕地派軍。人民也付不起這種代價,逐漸接受現實,被美軍驅趕出家園,進入難民營受監控。這樣一來,不管是人民戰爭、游擊戰爭都已經失去了「人民」。這一招雖狠毒、殘暴、血腥...不管你怎麼說,但是有效。

【三結合的新戰略】

  問題仍然存在,還是那句:怎麼辦?結果,他們搞出了一個不同於經典意義的人民戰爭,也不同於游擊戰的新戰略:游擊戰、陣地戰、突擊進攻三結合的戰略。就是要在南方到處打游擊,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區域打陣地戰,對於重要的中心都市(例如西貢)搞突擊進攻。由此,爆發了越戰中十分著名的「春季攻勢」。就是在1967年除夕、1968年初,對西貢、順化、峴港突然發動的全面進攻,其戰鬥規模與激烈程度,在越南歷史上是空前的。他們希望城市裡不滿的人民能夠因此而「起義」。在鄉下的游擊戰已經沒希望了,就把希望放在「城市起義」,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另外一個目的他們卻達到了,就是讓美國人死在電視機前面,給美國人看。這一點,勞動黨是成功的。當時美國不止一般人民對於戰爭有意見,連上層人士也嚴重分歧,而且,當時正要舉行總統大選,春季攻勢因而造成美國國內空前的辯論、衝突、意見混亂。電視機前美國與西方世界的大眾看到敢死隊攻擊西貢美國大使館,與美軍激戰幾小時之後全部戰死的過程,引起極度震撼,原本以為勝利在握的美國民眾,突然驚覺戰爭遠遠沒有打贏,而且還在慘酷進行,好像永遠不會停止那樣,因為許多越南人是如此地痛恨他們。

【春季攻勢:政治成功,軍事慘敗】

  在政治上,勞動黨的春季攻勢是成功的。

  但在軍事上,越南勞動黨的春季攻勢失敗了,所有大城雖然一度佔領(或佔領一部份),但是都沒能守住,全部吐出來。陣亡者為三萬兩千人,近六千人被俘,而美軍與西貢政府軍僅僅損失三千人!至於所希望的城市起義,根本沒有發生。

  春季攻勢之後,美軍與西貢政府開始抓嫌疑者,一年之中除掉兩萬五千人。連續受此打擊,南方越共已經不是主要的力量了,人民戰爭已經完全無法進行,只剩下北方派來的北越人民軍成為作戰主力。人民戰爭變成了常規戰爭。

  此時,勞動黨還是堅持戰略上要實行進攻,因為害怕退入防禦階段,將會失去主動,帶來更大的危害,而且使美國可以宣稱逐漸掌握情勢,以消弭國內與國際間強大的反戰聲浪。然而,1968年春季攻勢那樣的規模再也不可能,想做也做不到,拿命去換也做不到。

  不得以,勞動黨只好再度轉變戰略,採取防禦的戰略,基本上不採取主動進攻。所以,西貢政府現在因為情勢所逼,而且被主動進攻得少了,有餘裕進行土地改革了,再配合政府強制組織的農村民兵。這樣一來,越共的活動範圍、人民支持越共的動機都更小了。

【從進攻轉為防禦,還是不行】

  越南勞動黨這時又要怎麼辦呢?進攻不行,防禦也不行,游擊戰不行,人民戰爭不行,正規戰也不行。在政治上,美國當時總統尼克森堪堪挺住反戰運動的壓力,還跟當時幕後支援北越的中國政府打交道,搞「關係正常化」,還說要訪問蘇聯,想孤立北越的外援。勞動黨怎麼辦?沒辦法也得有辦法,只好打一場「復活節攻勢」,看能不能打開局勢。這是以北越正規軍為主所打的常規戰爭。但是如同常理推測的,也沒有成功,反而激起美國的強烈反應:直接轟炸北越。原本美國針對北越的直接轟炸已經停止了三年多,好歹尊重一下日內瓦協議,但現在又重新開始了,而且目標更不受限制,北越的死傷也更慘重。

  再度失敗的勞動黨,只有「誠懇」地進行巴黎和談,也就是所謂「打打談談」中的「談」。這一次,北越做出重大讓步,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同意南越總統阮文紹繼續掌權,而美軍撤出,南越也維持現狀(也就是說,南方的越共「解放區」繼續存在)。起初,阮文紹不肯便宜了北越,死活不肯同意,北越的態度也因而強硬了起來。

  因此,美國老大哥來個各打五十大板:1972年底對北越進行「聖誕節大轟炸」,把北越再狠炸一次;同時對阮文紹軟硬兼施:你要是不聽話,我就直接跟北越談判,再也不理你了,不過如果你聽話,就給你更多美金金援。

  就這樣,一切終於搞定,萬重矚目的巴黎和平協定簽下去了,尼克森終於鬆一口氣,美軍可以撤退了,對於排山倒海的反戰壓力可以做個交代,然後西貢政權照樣存在,南方越共所剩的小地盤也還在。

  美軍撤退是轉捩點。之後,西貢政權當然不是傻瓜,會乖乖讓越共在南方呆著,反而全力進剿;而美國方面,出現「水門事件」醜聞,尼克森被迫辭職,然後國會因應反戰民意,限制對於越南的轟炸、限制總統發動戰爭的權力。

  在勞動黨方面,已經認為西貢政權的作為忍無可忍,而且又認為美國參戰可能性不斷減小,於是嘗試著重新發起常規作戰。他們一開始也只是試著進攻看看,看美國會不會干涉,結果美國不動,就更大膽些,最後,正規部隊全面進攻。這也是常規戰爭,不是游擊或人民戰爭。因為美軍沒有直接介入,西貢政府軍節節潰退,在1975年4月底被攻入西貢,戰爭結束。

【越戰的經驗:軍事上,美軍幾乎不可戰勝】

  由這個越戰經驗可以看出什麼?一個弱小勢力與強大勢力對抗時,若不想投降,也只能一直拼命、一直堅持下去,但是,光憑意志支撐、以智慧嘗試所有的辦法,也未必有效,軍事上依然一敗塗地,游擊戰、人民戰爭那一套,軍事上都是不行,正規戰也打不贏美國。但是最後,卻會因為政治上的勝利、反戰勢力的壓力,因而使得美軍退出戰場。整個邏輯是顛倒了。以前,政治上的動作,是「配合」軍事上的勝利,像是毛澤東對付美軍配備的國民黨軍隊,固然也要搞搞「反內戰」之類運動,但不是因為輿論或政治壓力使國民黨垮台,主要還是得靠軍事勝利;現在,軍事上沒勝利,卻可以依靠輿論、政治上的勝利,就讓法國、美國消耗不起,只好走人。剩下西貢政府軍,就不是對手了。

  同樣,以美國人的觀點來看,他們也得到許多教訓。首先,作戰要目標清楚,速戰速決,絕不能像越戰一樣,目標不清,又拖拖拉拉,導致多年來美軍死傷慘重(其實就是五萬七千人陣亡,比起越南軍民,少太多了),那還不如不打;其次,對付游擊戰、人民戰爭的戰術戰略基本成熟,以優勢火力狠炸一通,再以最進步裝備的機動兵力快速行動,大砍大殺;平時,則配合扶植右派民兵、遷離住民進難民營……這一整套辦法,足以應付其他地區的「騷亂」,例如美國眼中的「後院」中南美洲,那裡也是有一大堆游擊隊。美軍在純軍事的角度上,是沒有敗的,但是在大的政治方面,卻不敵強大反戰聲浪的壓力,撤離美軍,沒有達到防止「赤化」的目的。

  到了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國打大規模正規戰的需求急速降低,美軍更是構想「擊碎方陣」,要以更加機動化的武力,取代舊式的大型編制部隊,就如同當年羅馬軍團更具彈性的戰術戰略,取代僵化的馬其頓方陣一樣。反恐戰爭的時代,美國要對付的是恐怖組織,或美國定義的「流氓國家」,也不是像蘇聯那種大國,而是弱小,卻又難纏的對手,對於部隊機動化的要求更高。極端地說,美軍寧願養一百個特種部隊或海軍陸戰隊,不要養一、兩千個正規陸軍;寧願要小巧堅硬的鑽孔機,而不是要大型壓路機。因為前者在新型態的戰爭中更加有用。

【比較伊拉克反抗軍現況】

  現在,伊拉克各地游擊隊,完全不像當初北越有政權、有正規部隊可以依靠;更沒有中國、蘇聯之類的大國在背後支持;在對手方面,美軍已經對於各種游擊戰、人民戰爭之類有了很好的應對方式,雖然殘忍狠毒,不斷有濫殺無辜的現象發生,但卻很有效果,所以一直不斷在各地使用這些手段,包括在中南美洲,當然還有伊拉克。

  所以,我們可以斷言,在純軍事上擊敗美國是不可能的。指望毛派「人民戰爭」、游擊戰「鄉村包圍城市」能夠在軍事上勝利,只是浪漫的狂熱病。

  唯一有可行之處,是從政治著手。固然,這方面的方式也很艱難,美國2004年總統大選小布希依然當選,選後第三天就進攻法魯加,伊拉克平民的不少慘劇由此發生。當今的反戰運動,雖然在許多西方國家有「彷彿六零年代」的運動回春現象,但也只是「彷彿」而已,其激烈的程度、對上層人士所形成的壓力,比當年還是小得多了。

  然而,美軍承擔死亡的壓力也在下降當中,比起越戰死亡五萬七千人,沒有任何人相信若同樣數目重現於今日,美國在伊拉克還呆得下去。美國或英國,也從來沒有好好想過:打完伊拉克要怎麼重建,而到如今這地步,又要如何重建。伊拉克人民對於英美佔領的現況已經明確地表示出排斥,而除了美國扶植的伊拉克民時政府之外,佔人口少數的遜尼派與多數的什葉派,有的直接拿起槍桿,有的準備在明年選舉中給美國扶植的勢力一個好看。伊斯蘭什葉派有成為多數黨的可能,但他們對美國卻沒什麼好感,反而與美國點名為「邪惡」的伊朗親近。這些,都可能逼使英美聯軍呆不下去。

  不是說當地游擊隊的所作所為一點用也沒有,而是絕不可能透過純粹軍事手段來達到「驅逐帝國主義勢力」的目的,這道理再清楚有沒有了,華勒斯坦也不必把它列為「伊拉克局勢三種可能結局」之一,可以省點墨水(或螢幕像素)。要美帝、英帝撤出伊拉克,還是要依靠四面八方、一點一滴的反戰政治運動的努力。

註1:許多美國講越戰的都以為北越當時是主動挑釁,想要「赤化全越南」,事實上這只是歸罪於對方,說自己是聖人的一種說詞罷了。這一點跟伊拉克戰爭是很像的,海珊也是「除了要我下台,其他要聯合國武檢,要怎樣都可以」,但美國就是要打,然後就說海珊包藏禍心、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挑釁世界和平,因而歸罪於伊拉克政權幾乎一模一樣。

  順帶一提,美國是不會怎麼在乎海珊是殘暴的獨裁政權的,絕不會為了這一點理由而出兵;美國容忍過,甚至有時合作過許多獨裁政權,有許多「大師」如Chomsky已論述過,不再贅述。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