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廣原民台準台長虞戡平18日召開記者會,宣佈辭去台長職務,虞戡平辭職為原民台台長是否應具原住民身份的爭議暫時劃下句點,不過,虞的請辭是否會因此開啟政治勢力有機可趁,引狼入室,其實更需要各界進一步觀察與關心。
事實上,原民台台長爭議的政治味越來越濃,不僅立法及行政部門透過座談及公聽會等方式「關切」台長身份,他們甚至打算以預算及增訂辦法的方式干預原民台及公視的自主。
回顧原民台發展歷史,成立一年多以來,風波與批評聲浪不斷,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原民團體多次點名原民台諸多不當的表現,原民台早已淪為特定政黨與候選人的宣傳工具。另方面,即使過去是由原住民擔任台長,但仍然出現許多傷害原住民主體與尊嚴的行徑,更糟的是,在商業媒體的主導下,原民台不但成為資本家覬覦的肥羊,原民台節目更嚴重呈現「東森化」的傾向。會造成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錯誤的制度開啟政商勢力介入的大門。
首先,原民台隸屬於行政院原民員會,這種政府由設立的族群電視的設計,已經建構了政府機關(原民會)與媒體(原民台)間「主」「從」關係,原民台很難真正獨立,也難怪原民台會全程轉播民進黨縣長候選人的造勢活動;其次,原民台預算由原民會編列,需要通過立法院的審核,因此,除了主管機關,不同政治勢力與利益團體也能透過預算審核影響原民台運作,而這樣的例子在過去早已是層出不窮;最後,原民會依政府採購法規定辦理公開招標,得標者在「成本」與「獲利」的考量往往高於族群頻道的主體性,這種思考也反應在原民台節目的製作上,因此,在原民台的節目中也出現「東森化」、「棚內化」、「台北化」、「政府化」、「立院化」的荒謬現象。
不論從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電視專屬頻道「白皮書」或者相關法規來看,原民台成立的目的是為傳承原住民文化教育,保障掌握媒體發聲權和議題詮釋權,扭轉原住民資訊弱勢、詮釋權旁落、族語及文化流失的困境。但証諸歷史經驗卻不是如此!
雖然,虞戡平的請辭暫時解決了原民台的爭議,但整個事件卻為原民台染上政治干預的陰霾。所有關心原民台主體性、公共性、獨立性的朋友其實清楚知道過去原民台的顛簸與飄搖,都是因為缺乏一套好的制度讓原民台可以健康成長,如今台長的爭議暫告段落,如何建立一套適當的制度將原住民不同社群的意見納入原民台的決策機制;充分展現原住民社會多元、豐富的文化;並且有效限制政商力量的干預,將是當下立即需要關切與行動的要務。否則如果換了一個台長,卻換來更多的政治侵擾,恐怕會讓原民台陷入前未有的困境,這也不是關心原民台獨立自主的朋友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