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七一遊行專題(三)還我市民的七一

2005/07/14

  香港的「七一遊行」怎麼看都似曾相識,它同時有很多地方讓人感到極度陌生,它的政治體制、社會脈絡與歷史與台灣存在相當多的差異,但又有很多時候熟悉感一再浮現,政治、選舉、媒體,甚至警察的態度。

  自從「泛民主派」諸政黨參與進了「民陣」,其所呈現出的氛圍,不禁讓人想起1980年代台灣民進黨與社會運動關係,正如當時的台灣匯集了社會大多數聲音抨擊國民黨,現在香港幾乎所有的聲音都加入了「民陣」,一同針對「普選」向北京政府抗議。這更令人直接聯想到1990年代後的台灣,即「收攏『社會力』的在野黨」一躍成為「擁有『社運部』的執政黨」。在這裡,民眾與政黨與政府的關係為何?將如何轉變?令人好奇。

  同時,或許可以說,七一遊行的分裂及衰退,從2004年立法會選舉時就開始了,如果我們還記得,選後「泛民主派」(即相較於親北京的保皇派)為了選區選民選票重疊與競爭而起了爭議,雖然欠缺直接的證據,但它確實是政黨發現民氣可用並且介入遊行的結果,套句台灣的話,「政客綁架了選民」。然而,如果這樣的評斷不正確,則似乎我們應該期待看見明年的香港市民,有何表現。

  當前香港市民仍面對龐大的北京中央政府,在北京政府的強勢控制下,我們很清晰的找到鬥爭目標,很容易引起民眾的參與。然而,在這樣的框架中,如果不能清晰的理解政府與政治人物與民眾和民眾之間,以及與資本等等的多種關係,則很容易迷失在街角。跳出特首是誰的層次,該問的問題一樣多,我們好奇的是,如果真的有一天開放普選了,那麼香港市民會如何看待自己與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雖然,這或許還是個遙遙無期的問題,但卻實值得從現在開始思考,將來,如果有那麼一天,七一還會不會有遊行?如果沒有或者再次縮水,會是為什麼?如果有,那它的對象為何?

  讓我們回顧先前幾位受訪者說過的話:「這個遊行不是泛民主黨的,甚至不是民陣的,我們應該讓大家知道這個遊行是屬於大家的」,重新理解遊行的主導力量。以及「談到現在經濟變好了,從就業數字上或許是,但是工作狀況其實才是問題,從數字上看不見工作零碎、不穩定和非正式化的現象」,跳出官方單位欺偽的統計數字遊戲。並且「泛民主派不只拿不出策略攻擊普選的事情,其實民主派的政黨自己也支持曾蔭權」,抽釐出民眾與政黨的關係。

  七一遊行即便紛雜,卻十足是個各種團體宣達理想的場域。2005七一遊行人數二萬,比起第一年的50萬,差距甚遠,此時,能否以及如何有超越政黨的聲音跳出來重新凝聚市民,將是個值得期待的觀察。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