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愛國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大家的注意力都放錯了地方。分析人士、記者們和政治領導人大多擔心,某個政府會做出什麼真正導致中東不穩定的事情,從而引發廣泛的地區性大動盪。根據人們不同的政治立場,通常的替罪羊是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和美國。但事實上,由於不同的原因,無論現在還是近期,這幾個國家都不大可能挑起事端,致使出現大規模戰爭的局面。伊拉克的注意力全集中到本國內戰和結束美國存在的問題上了,以至沒有能力再去幹其他任何大事。伊朗有相當穩定的政權,它只不過想要確保美國不限制它的活動。以色列對伊朗連唬帶嚇,但在黎巴嫩慘敗之後,它根本無力再去幹任何其他大事。美國政府則正在舔它的中東傷口,它首先想做的是盡量減少對本身利益已經造成的損失。
中東的隱患是巴基斯坦。回顧一下歷史。英屬印度曾出現過一場高度世俗、高度「現代」的政治運動,它要在英屬印度開闢一個穆斯林為主的地區,使它成為得到承認的獨立國家,並獲得了成功。印度和巴基斯坦1948年獨立之後,兩國馬上開始打仗,相互打死了很多人,並出現大規模人口交換。從那以後,兩國之間的關係一直緊張,特別是在它們事實上劃分了克什米爾大片邊界地區之後,因為雙方都不承認劃分的合法性。
從那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發生了不少重要的變動。巴基斯坦這個地理獨特的龐然大物本身一分為二。其地理上不相連接的東半拉變成了獨立國家孟加拉(得到印度的鼓勵)。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了更多的戰爭,而這些戰爭基本上沒帶來任何變化(中國和印度也進行過一場邊界戰爭)。冷戰時期,印度成了不結盟運動的領袖,與蘇聯建立了相當友好的關係。這就讓兩個國家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尤其不滿:美國和中國。因此,兩國都致力於和巴基斯坦建立密切關係。
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沒有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唯一沒簽署該條約的另一個國家是以色列)。兩國都發展出了核武器。1948年以來的印度有一部動盪複雜的國內政治歷史。但從根本上說,儘管看起來似乎存在解體的潛在可能性,它在政治上一直是穩定的。原因之一是,印度經歷的多次政府更替都沒有出現軍隊介入的任何跡象。巴基斯坦的經歷則很不同。它也經歷了多次政權更替,而其中不少次是軍隊造成的。現政權就是軍事政變產生的。
宗教在兩國發揮不同的作用。在印度,印度教原教旨主義非常強大,並且很容易引發暴力活動,不過它終究還是通過一個政黨即人民黨(BJP)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無論掌權還是在野,這個黨基本上遵循議會規則行事。印度仍然有數量龐大的穆斯林人口,他們的選票是有影響力的。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分子同時採用多種手段。他們當然建立了一些政黨,這些黨有時執政有時在野。但他們也開展游擊戰,(至少開始時)主要活躍在克什米爾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滲透到一度完全世俗化的軍隊,特別是其情報活動。他們在所謂西北邊界地區建立了事實上的自治政權。
巴基斯坦歷屆政府不得不奮力掙扎以免遭滅頂之災。他們力圖同時滿足兩個不同的選民群體:一方面,是「現代化」(即西方化)階層(專業人士、工商界人士、學界人士),另一方面,是更加「大眾化」的伊斯蘭群體。這不是一個容易把玩的政治遊戲。他們的一個關鍵技巧就是與美國發展曖昧而密切的關係,試圖得到盡可能多的美國財政和政治軍事支持,同時盡可能少地給以回報。
賓拉登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敲掉支撐這場曖昧遊戲的支柱。他希望,通過911襲擊,讓美國對巴基斯坦施加壓力,要它當一個更全心全意的盟友。在一定程度上,賓拉登實現了這個目標(由於布什政權極度缺乏地緣政治頭腦)。這在巴基斯坦引起了明顯的反應。軍隊在西北省份恢復「秩序」的打算(從而抓住奧薩馬·本·拉登)以失敗告終,軍隊從而不得不退卻。與此同時,印度成功地讓美國把他們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合法化了,而美國卻拒絕同樣對待巴基斯坦,惟恐改善了的美印關係又落了空。如此一來,巴基斯坦就轉向了另一個老盟友中國來填補缺口。
即便如此,巴基斯坦的穆沙拉夫總統越來越像是一個政治失敗者。他的軍隊偷偷摸摸地重新開始支持阿富汗的塔利班(1990 年代,巴基斯坦曾是其主要支持者),而美國則越來越惱火。
假如穆沙拉夫倒下了,巴基斯坦下一步很可能出現一個對美國相當敵視的真正的伊斯蘭政權—這一次,是在一個軍事強大的核武國家,一個賓拉登泰然居住著的國家。
到那時將會怎樣?
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有版權保留。在不改動本評論和展示版權所有條件下,允許下載、通過電子傳送或電子郵件信箱轉發給其他人、把文本登載在非商業團體互連網頁面上。如欲翻譯、以印刷和/或包括商業網頁和節錄等其他形式出版,請與作者聯繫,電子郵箱: immanuel.wallerstein@yale.edu 傳真號碼:1-203-432-6976。每月兩次發表的這些評論,旨在從長時段而不是從當前頭條新聞的角度,對當代世界變化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