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菱還有千百個

2005/07/26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關廠受害堅持抗爭達9年的新莊東菱電子員工的長期奮鬥,已經足以成為當代台灣社會運動史的傳奇之一。誠然,80年代以來,每次有弱勢者因冤屈受害而挺身戰鬥,「不信公理喚不回」、「抗爭到底」的口號與壯志總是飛繞在抗爭隊伍之上。但是,能夠克服沈重而繁多個人與集體的壓力、矛盾、糾紛、軟弱,而維持初衷的,極為稀少。因此,旁觀者不得不揣測,東菱的抗爭者是不是「特殊材料」打造的?    事實上,東菱員工互助會的成員們,除了多一些勇氣與堅持之外,毫不特殊。在個人的精神面貌上,他們與其他「三年級」到「五年級」世代的普通台灣勞動者並沒有什麼不同。從農村出身,到都市辛苦打拼數十年,大多總是希望能正正當當地以自己的勞力與青春、幹勁與技藝,換取家庭親人的溫飽幸福。作為一個群體,這一些在1960年代以來的加工出口工業化中付出、在1990年代以來的資本出走中被背棄的工人,他們的處境與命運更絕非獨特。    1965,東菱電子設廠的那年,是冷戰的最高潮。美國開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而「反共前哨」台灣才剛剛要脫離政府財政大量依靠美援的時代。資本主義世界主流關於還是貧窮國家如何「發展」這回事的想法,在當時,仍然是如何透過建立相對地獨立自主的國內工業,來擺脫之前殖民地形態的經濟處境。在台灣,一些特權財團透過政府支持、運用美援建立了大型的紡織、化纖、塑膠工業,除了供應本地市場所需之外,還希望未來能夠外銷。另一方面,政府在「扶持民族工業」的口號下,政策性地扶持一些財團壟斷國內工業製品的消費市場:裕隆的汽車、大同、聲寶的家電,等等。在設立之後的十幾年,分明是台日合資的東菱電子一直被當成「民族工業」,成為「國人的驕傲」。從稅金補助、公共建設、到設立學校培育合用的勞動力,政府對於這些財團的扶持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是「我國」的。    同樣是在1965年,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設立,外資電子、玩具、成衣等加工廠開始湧入。前一年設立在新店的美商通用器材,在政府官員李國鼎的鼓吹、承諾與各種扶持之下,展開了一種史無前例的工業生產形態:從千里之外運來部件、半成品,單純利用台灣的便宜勞動力裝配,再全部外銷。剛好就在東菱設廠的同時,通用器材前一年的投資已經加倍回收,正打算開始大量招工、迅速擴大產能。被證明會帶來豐厚利潤的這種生產形態,後來被稱為「全球裝配線」,成為現在所謂「全球化」的基石。    從此之後,在資本主義世界裡,依著各個國家獨立發展的需要、人民的需求來扶持產業的政策完全成為空話。相反地,國家必須伺候跨國資本的喜好。各國人民對於四處流動的跨國資本來說,只是「人力資源」,而各國政府的施政作為,莫不以向外資推銷本國勞動力價廉值優為標的。一旦一地的「人力資源」不再廉價恭順、政府不再溫情款款,資本勢必起身再跑。「競爭力」成為全球各國的魔咒。從世界第一個前鎮加工出口區開始,到2004年,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各地已經有5,174個加工出口區,超過4千2百萬工人。除了加工出口區之外,還有更多自由貿易區、自由港區、科學園區以及區外的保稅外銷工廠,就如當年的東菱電子公司一樣,擠滿了以16歲到25歲的年輕女性為主的工人們,裝配著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玩具、成衣、鞋類、五金零件等等價格日益壓低的消費品,銷往美國、歐洲。    到今天還堅守著東菱廠房的工人們,多半要不是中學畢業透過親友介紹、報紙廣告應徵工作,就是在高職時透過建教合作進入公司。她們多半來自生計日益困難的農村,日夜加班賺得的微薄薪水省著用,還得寄回家補貼家用、資助弟妹教育。穿上制服、坐到冷氣廠房內的生產線上,曾經使年輕的她們有一種參與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自豪,即使青春與健康一天一天耗損在重複的勞動上。年輕時,她們或許不在乎勞動權益是否受到保障、工會是否為會員服務、雇主是否守法,常覺得如果一個頭路不適合自己,總會有下一個。自己的明智加努力,是最大的保障。年紀大了,子女負擔重了,她們又覺得必須拼耐力、拼幹勁,為了一家老小,即使工作上有種種問題也不能輕舉妄動,而相處了十幾二十年的雇主應該不會虧待忠誠員工。一直到有一天,雇主依著無情的市場規律,飛到下一個更廉價的國家去了,她們才驚覺原來半輩子的犧牲全是枉然。    東菱工人的故事,在東菱電子關廠事件之前、之後重複了無數次。1989年底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安強」、「十全美」兩家鞋廠積欠6百50名員工薪資、退休金與資遣費、關廠外逃,這個事件標誌著台灣社會進入另一個新時代。之後,包括留下嚴重污染與大量罹癌員工的美商RCA、包括與東菱同時抗爭的聯福、福昌製衣廠、東洋針織等,一直到最近的大魯閣紡織,十六年來,加工出口工業化時代溫情款款地號召工人「以廠為家」、靠著台灣工人的血汗發財的公司,紛紛宣告員工只是隨時可拋棄的生產要素之一。    對雇主「真心換絕情」又豈止是薄命台灣工人的命運?2005年初多邊纖維協定廢除之後,世界紡織成衣業大洗牌,世界各地外銷成衣加工廠紛紛要求員工若不降低勞動條件,就要外移到中國大陸,而已經到了中國大陸的,則要從沿海移到內地。難怪在世界各地加工出口區附近工人常光顧的小吃店內,悲嘆失戀的流行歌曲總是迴盪在空氣中。    面對加工出口產業工人無可掩飾的厄運,主流學者官員企業家總是喜歡告訴我們,這些是「夕陽工業」、「傳統產業」,到當時興旺的「高科技」產業或許就能追趕得上潮流,免於被拋棄。    東菱電子,以及整個台灣電子業的歷史剛好告訴我們,這完全不是事實!十幾年來不斷關廠外逃的電子廠,每一家都曾經享受過「高科技產業」、「策略產業」的光環與隨之而來的各種補助。東菱員工在1996年關廠失業之後分頭謀生所服務過的英業達集團、藍天電子、華碩等電子廠,它們所從事的主機板、notebook代工、各種電腦零配件等產業到現在都還被尊稱為台灣的高科技命脈,而這兩三年來也紛紛在裁員、正職轉約聘、甚至乾脆外移去追求更廉價的勞動力,使得這一輩3、4年級的電子工人愈來愈多經歷過人生的第三、第四次關廠失業。    抗爭達9年的東菱電子工人們如果得不到正義,是整體台灣社會的問題,是過去四十年台灣賴以成名的加工出口工業化模式根深蒂固的不義本質的展現。除非台灣勞工運動能夠在過去十幾年來的關廠抗爭中實事求是地總結出一些應對之道,否則,東菱電子的案例,還會重複百遍、千遍,在台灣,也在全球各個角落。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