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全臺灣歡慶建國百年,經濟、社會逐漸發展成熟之際,台灣社會卻潛伏著健康不平等的危機。這個危機從1980年代開始浮上檯面,之後並逐漸惡化。<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於今日下午召開<建國一百年‧夭壽八歲半>記者會,揭露台灣人民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東縣民比起台北市民平均少活8.5歲。
擔任主持人的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會中表示,雖然臺灣財富不斷增加,然而分配嚴重不均,導致弱勢群體的產生,有錢人過得比較好又能獲得比較好的健康照護;反之,底層人民過得很辛苦也無法得到好的健康照護。舉例來說,台灣的口腔癌是世界第一,得癌的人通常都是低社經地位,但他們為了討生活不得不靠嚼檳榔來提神。隨著財富分配得不平均,台灣人民中的健康差距越來越擴大。
衛促會陳美霞理事長,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利用「多餘死亡指數」這個健康不平等問題的“照妖鏡”,發現下述幾個令人憂心的現象:(1)區域健康落差大且差距在擴大:南台灣、東台灣與北台灣的健康情形相比,在1980年代後差距不斷擴大,發展至今,東台灣民眾比臺北市民眾少活8.5歲!(2)同區域內縣市健康也不平等:在相對弱勢的南台灣各縣市間,健康狀況也存在著弱勢者越弱而優勢者越優的趨勢;雲林縣,假如有北臺灣的條件,每年就可以避免30%的人死亡,雲林縣是過去數十年來,南台灣健康不平等問題惡化最劇烈的縣市。(3)同縣市內鄉鎮健康亦不平等:進一步分析雲林縣發現,也有弱者越弱、優者越優的現象,其中又以台西鄉與麥寮鄉的健康情形惡化最快!
這種健康不平等的情形,可以說是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對個人身心侵襲的後果。從陳美霞教授的研究發現,家戶可支配所得低者、教育程度低者都呈現出健康狀況較差的狀況。
陳美霞指出臺灣健康不平等的問題發展已久,是社會制度的產物。例如,台灣幾十年來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變化,包括,商品化、市場化、私有化、推動新自由主義以及鬆綁政策,都是造成台灣社會兩極化的元兇,而兩黨政府都尚未解決這樣的問題。而這種兩極化在健康方面特別的嚴重,要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有賴台灣政府對公共衛生的重新關注。現在每年八千多億的國人醫療保健支出當中,僅有4%(349億)用於預防的方面,與醫療數千億的支出,呈現侏儒化的狀況。這對於要消彌國人之間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是非常不利。
因此<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提出幾點重要訴求,其中包括(1)逐年提升至少1%的公衛預算以及將健康平等列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2)跨部會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3)提升基層衛生所的人力與資源。
目前兩黨所提出的未來願景中都未正視這個問題。最後,衛促會呼籲各黨的候選人應該要重視健康不平等的問題並公開提出解決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