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旺旺集團併購中嘉有線電視案,日前舉行第二場公聽會。與會學者對此案仍有不少質疑,其中有不少莫須有的指責。對此併購案,旺旺中時集團在此鄭重保證,未來的經營,一定本於台灣本位、愛鄉土的出發點,同時承諾加速打造數位匯流的數位台灣。
一九九九年、原稱卡萊爾的美國私募基金凱雷買下台灣寬頻,七年後獲利三成賣給外資麥格里集團,同年再吃下東森科技(改名為凱擘);接著韓國安博凱買下中嘉。這一連串的外資併購案,前三大有線電視系統都落入外資手上,外資掌握二百八十多萬戶客戶,市占率高達五七%。本土業者只剩下排名四、五的兩家業者,苦守八十三萬戶的用戶,市佔率只有十七%;其它用戶就掌握在各地方的小型業者手上。
這個變局,讓台灣的有線電視陷入「失落的十年」。外資入主後,力求降低成本、精簡人力、提升經營績效,卻不作任何金額龐大的長期投資;他們成功擠出更多利潤,讓有線電視台的經營成績似乎更亮眼。但,這十年,正是全球力推有線電視數位化、搶搭數位匯流潮流的時候。外資完全著眼短期效益,經營績效提升後就出脫,讓獲利落袋為安,價格翻一到二倍後出場,每家都獲利數百億。
這十年,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成牛步,表現算是「有目共睹」。台灣是數位硬體生產大國,但有線數位化比重卻低得可笑、可恥。與它國比,日、港達百分之百,英國九六%、美國七七%,韓國二二%,甚至連大陸都有四九%。台灣呢?九.○八%。在凱擘賣回給本土業者之前,這個比例更低,只有六%左右。
原因就出在前三大外資經營的有線電視完全沒有長期經營,耕耘本地的計畫,對需要龐大投資的數位化,完全不在其經營計畫內。本土業者則規模太小,能力不足以投入。數據會說話,外資是以什麼樣的心態與策略經營台灣市場,不言可喻。
這種情況到二○○九年才改變,外資獲利了結準備出場,本土資金則看到數位匯流的前景,紛紛搶進,從外資手上買回有線電視台。富邦集團買下凱擘、旺中買中嘉,其實都著眼在未來的數位匯流;也因此都願意承諾擴大數位化投資、加速數位化進程。旺中就承諾如接手中嘉,至少將投資七十五億元推動數位化,且預計在二○一七把中嘉的數位化比例由現在的五%大幅提升到八五%。
對學者一直憂心的所謂「言論集中化」,坦白說,由常識看也知道這個問題不存在。國內言論市場多元化,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到網路,民眾選擇性多;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擁有「強迫」社會大眾非接受其言論立場不可的強制力。同樣類型的媒體之間,彼此就有競爭性;而不同型態的媒體之間,同樣存在著競爭關係,彼此有相當的替代性。以台灣的民主社會、言論的自由度,那家媒體有壟斷言論、造成言論集中化的能力?更何況,中嘉只是一個「平台」而非新聞頻道。
至於有學者質疑旺旺入主中時後,中時對大陸新聞人權新聞不敢報導,甚至對大陸毒奶粉事件也不敢報導。我們必須嚴正的指出,這種說法完全不正確,已接近「栽贓」。因應大陸崛起、兩岸往來更密切之時,中時也加強大陸新聞報導,但也絕對不是報喜不報憂。對大陸許多負面的社會現象、重大社會事件,中時都有深入且大篇幅的報導。以大陸毒奶粉新聞為例,中時毒奶粉事件新聞報導則數至少在數百多則以上,且大篇幅刊於重要版面。
我們要強調的是,學者不能以其主觀偏好,認為媒體一定要多報導那些題材、或要如何報導,才是「好媒體」;這種作法與批評,又何嘗不是一種法西斯?而我們也仍相信,市場─即社會的反應,才是最終的裁判者。如果中時真如學者所言,對毒奶粉事件隻字不報導,不必NCC或其它任何單位來管束、指導,本報早就被讀者所唾棄了。
因此,我們認為部分學者反對旺中案的論調其實難以成立;而不論是由加速推展有線電視數位化、讓國內數位匯流能急起直追的觀點,或考量到有線電視這類「發語權」產業不應都由外資掌控,加上旺中集團更已對數位化的進程與投資都作了具體承諾,各界應可正面看待旺中併購中嘉案。我們更期望NCC委員們能拿掉主觀好惡,以產業與社會發展前景為考量,回歸最基本的法令制度面審核旺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