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夜市的下一步,認清事實──師大人的觀點

2011/11/10
師大學生

在師大讀了4年,師大夜市是一個多元發展蓬勃的夜市,人聲鼎沸,卻不到「摩肩擦踵」的程度,各色各樣的小吃攤、餐飲店、小飾品、服飾店……充斥其中,一直很開心能夠就讀一所生活機能極佳的學校,當時,師大夜市的整體發展基本上還是相當融入居民與學校的社會紋理。

最近,師大夜市居民,發起「還我寧靜家園」遊行,抗議近年來師大夜市的擴張,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生活品質之下降,目的是希望台北市政府能夠有所作為。遏止「非法」商家持續擴張,還居民一個安寧的「住宅」空間。

生活在師大的學生呢?我們當然能夠感受到資本主義追逐利益商業模型的強大驅動力入侵,從一家一家的小吃店告急關門,一卡車一卡車的人群湧入消費,這中間,當然抵擋不住投機客跟地主的可能性計算,於是這一大片的土地,逐漸地從使用方式決定地租,轉變成地租決定土地使用方式,負擔得起的產業就進駐,不適合者就因為負不起地租就轉往他地,另尋可供壓低成本獲利的地方。這扎扎實實地是資本主義競爭,不適者淘汰的邏輯。

 

 

■ 師大夜市商圈部分周邊居民不滿生活品質降低,2011年10月26日在夜市附近遊行抗議。圖為抗議民眾標語「請違法商家及攤販離開本巷」。(圖文/中央社)

 

 

或許有人說這沒有錯,因為當初居民也是著眼於觀光的發展,雙手敞開歡迎夜市的擴張,里長與其他包含媒體、政客、地方菁英的成長聯盟也樂見其成,甚至政府也默許了這樣的發展,大方地將師大夜市這塊招牌,放進了官方觀光景點的推銷行程之中。

居民發起的自救活動,希望可以透過政府的介入而改善,但他們卻忽略了夜市發展於台灣都市的幾項事實。

在法令產生之前,台灣未曾有所謂分區管制的概念,發展中國家城市的模型就是都市化引起的城鄉移民,造成都市成長之後空間不足的住商混合,而日常所需的都市服務是由非正式部門支撐而起,另一方面卻也是都市生活環境品質惡化的來源,非正式經濟與非正式部門就是台灣城市都市特性的所在。顯然我們的政府與其他給予意見者沒有認清事實,所以才會拿土地分區使用管制、消防法規,或是更進一步的都市更新來做為夜市問題的解藥,這些方法大都不能由現實出發,或許能夠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卻無法根本地解決資本與地方兩方拉扯的緊張關係。

面對開發中國家的都市政治特殊性,筆者將從以下幾點說起。

第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出現是後於當地紋理的產生,現在卻要拿「後起之秀」來管制早已存在那兒的生產與社會網絡,猶如愚公移山,更顯示了從美國移植而來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在台灣有多麼地不適切。

第二,消防法規乍看之下似乎有一道曙光,但仔細檢視在師大夜市的攤販就佔了一半,設置消防法規所規定的設備以及為了被合理化成為法定商家的代價,就是提高成本,房東提高租金,成本也可能轉嫁於消費者身上,雖然從法規面下手可以暫緩擴張,但此消彼漲之後,只要有利可圖仍然會繼續擴張。

第三,從都市更新的整建、維護、重建,從政府與資本家的角度來說,好像是最可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改善市容、增強夜市的行銷力,又可以解決非正式部門造成的都市環境破壞;卻沒有考慮到,都市更新最基本的推動力是著眼於更新後的價值,房東定會水漲船高,任何地方都一樣,只要地租飛快地升高,只要奉行於資本主義的產業通通都會吃了閉門羹,到時候,雞排店、豆花店、飾品店、飲料店、小吃攤……通通都進不來,誰進得來?星巴克、麥當勞、LEVI'S、漢堡王……現在是不是就有點這樣的趨勢了呢?全部都成了一個個的複製品,到時候,就真的可以成為那些居民口中「台北人、中產階級、男性」的良好「住宅」,輔以他們想要的商業進駐。

如果政府執意要做,除了會扼殺了社會活力,在台灣剛崛起市民社會的力量也會遭到濫用與扭曲。現在的我們,不相信資本,也不相信政府,市民社會在台灣的都市應該被視為具有主體性的規劃過程,去引導政府,我們的都市空間應該為彼此相互生產的過程,這不僅是規劃的過程,更是政治的過程。因此市民社會的需求,希望政府有魄力地凍結、限制土地發展,遏止失控的土地價格飛漲,並輔以柔性的政治介入與協調,之後才能獲取各方意見好好地談。著眼於師大夜市發展利益的人把「地方」的概念打開了,成為了流動的、開放的地方,現在該是劃界的時候,關閉起「地方」才能談政治性的塑造課題。

我們要吃便宜且多元的小吃,而不是吃昂貴的「衣服」。

而師大夜市的下一步,就是得確實的認清事實,矇著眼什麼都看不到,要如何解決各界的需求?

(師大學生)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白癡師大學生請認清事實(與規範),矇著眼什麼都看不到,要如何解決各界的需求?

(雖然不是在地居民)

白癡如樓上 請認清事實(與規範),矇著眼什麼都看不到,要如何解決各界的需求?

(雖然不是在地居民)

學生雖然不白吃
為自己口欲小吃
惡嗆在地居住權
果然是噁爛草莓

都市更新事實上在乎的是更新後的地價(價格),事實上只要是賺錢,使用目的為何,造成的社會影響並非企業或商家的考量之處. 從事實來看,都更以侵權和混亂法律界定為基礎,以侵犯居住權為結束,說都市更新有任何社會價值,根本是謊言一場.

天龍台灣台北的都更是把原本夾層套房之違法手段合法化&惡劣化
讓原本過度擁擠的都市更加擁擠更加的資本化與去人性化
老實說:老違章佔空地就是老祖先幫子孫留可居之地
(減法哲學 )

住民關乎的是居住環境問題.而從居住環境的角度看,要改善市容有許多替代方案.(房屋外觀定期清潔是其中一種) ; 而油煙問題在過去本無法根治.但若因為環境(如油煙)無法根治,政府或不願意想更細節的事,就採取觀光策略或更加侵犯住民權的方式(如都市更新),使社會環境更加速惡化,造成住戶困擾,這樣的'發展'就沒有任何值得維護之處.相反, 各里里民的抗爭,於環境,於法理,至於其政治觀點,都值得社會應給予其更多關注及支持.

坦白講,文藝青年、左派青年、音樂人、文化人也要醒省,思考什麼是城市與文化
師大路有許多藝文咖啡店、或是青平台合作的咖啡店,讓許多文化人在此討論社會政治。師大路到公館一帶也是音樂人密度最高的地方。

師大路環境即將崩潰時,有個民眾寫下篇文章

http://ambero.pixnet.net/blog/post/29167102-%E3%80%90%E5%B8%AB%E5%A4%A7%...

當然,師大路是天龍國中的天龍國,裡面住滿公教人員,知識水準非常高,日前遊行是中產階級的不滿。當然師大路也是金雞母,住商業者會炒租金,以致於日前燈籠魯味以五千萬元法拍,建商則想進入都更。一樓原住戶,看到利潤,也想將房屋出租成服飾店倉庫。有些不想賺錢的住戶,又會被住商說服,或被趕走。

這裡是城市資本失控的地方,但這不是新聞。以前,台北五分埔也是一樣,一樓店成商業區,一樓以上被投資客炒作,轉賣,最後當成服飾店倉庫。

我在師大路鬼混過,曾經製造噪音、垃圾,我要反省,因為我在是師大路市場經濟的必要品。這就是資本市場遊戲,若我們需要新的空間容納生活、娛樂,那就要更宏觀思考都市計畫及環境。

師大路現象比比皆是,需要養家的攤商妳我家樓下就有。

都發局苦惱,因為幾年來台灣就是這種都市地景,商業處很幹,因為商業處會說我要幫助庶民經濟。那又怎麼辦?

是阿,講起來很絕望,有講跟沒講一樣,所以我們需要社區運動。

另外居民很幹文化人韓良露,因為韓良露不斷發文,塑造康青龍文化地景(永康街、青田街、龍泉里),北市府觀光傳播局也不斷行銷。文藝青年、知識份子、文化人、中產階級喜歡在這個街廓漫步。

飽讀詩書的你們,念過都市計畫理論的話,應該對美國紐約東村不陌生,當地原本是舊區,但因為藝術家進駐,開很多文藝空間,反而讓地價上漲,結果在某段時間變成紐約
最貴的地方。

康青龍這個文化計畫依然是市場經濟下的文化政策,不斷發展當然會釀成市場經濟失控。

所以我說阿,文化人,怎麼這時候都沒說話呢?不然你、我只是資本主義的文化人。

拍謝!各位大哥、大姐,我講話很嗆辣,因為我觀察很久,這段時間很少有人去面對這問題。

不知樓上早洩兄是否住在師大附近.但他的發言,有些地方有描述到實際居住的狀況..我想進一步問的是,社區運動和都市計畫是否是同一回事? 我覺得要把都市計劃的問題容納進社區運動,不僅只有把問題複雜化,而是都市計畫本身就可能會是一個問題.只要仔細想想,假設你的專業就是都市計劃,你會不會希望你自己的計劃能夠順利實現? 好,假設你的計劃一定要實現,那事實上就會有人要犧牲.那請問你憑甚麼指定哪些人必須被犧牲? 又要如何阻止不恰當的人,濫用都市計畫專業? (比如是為了某建商的利益而進行都市計畫,但裝成是為了一般市民的利益而使用...這一點和現狀又有甚麼不同?)又,為什麼這些人有特權違反其他人不能違反的法律? 我想說的是,牽涉到土地及真實住民的權利,歸咎於對這一種專業的信賴有危險度.因為它的問題是在建立在對倫理的犧牲之上,以及對專家階層產生無條件的信賴關係上.這很可能造成我們將一般性問題理解為特殊性問題,反而失去了住民真正的發言權.

另,文化人應拒當共犯或者出面聲援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就個人觀察,房地產或租金高升的直接因素是政策,房仲,和建商聯合作業的結果,就算沒有甚麼藝文中心,咖啡店,一樣升得起來. 並且,咖啡店.畫廊甚麼的,無論經營走甚麼風格,實際上仍屬營利事業,當文化人進入消費,我認為他們的身分就和一般消費者並沒有特別不一樣.因此個人還是毋寧把消費行為的控制當成是一個普通問題來看待,而不認為它應該被放到藝文專業領域去瞎攪和.

給7,8 樓早洩兄.
是這樣,既然要談責任政治,你就必須追究汙染源,政策提出者的責任.找出適當訴求. 直接說,沒有思考過的大筆一揮如下: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758
本身就是一個階級習慣.

其實住民已經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訴求.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935#comment-32466

無論王乾任是建商寫手還是怎樣.主要是環境問題. 住民也沒有上當嘛!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696
還有,師大的狀況,包括小康或中產階級的衝突,其問題點沒有改變,就是土地炒作的模式是否能夠得到控制. 這篇文章也是學生寫的,一點都不白癡吧! 所以...從我的角度看,有時間做多餘的人群分類,還不如誠心傳達正確的想法,找到願意幫忙的人才重要.

地皮利潤何來?
因為庶民經濟,還有商業處計算每天上萬遊客,該地成為金雞母,寸土寸金,影響商家、創業者想進駐,在遊客人數催化及商家競爭下,產生土地交換價值,加上投資客炒作,以致租金越來越高。

攤商、咖啡店、酒吧、小吃攤、藝文空間,都是庶民經濟一環,吸引各種人出入,產生師大路文化地景。

文化人、咖啡店經營者、遊客、學生、小吃店老闆、攤販、收保護費的堂口都是市場及土地經濟一環。文化人不可能單獨切割來看,因為文化人對住民來說也只是遊客。

用經濟學來說,政治責任就是消費者,所以我那麼姬芭發言。

如果真的要找幾個兇手,那政治責任商業處、郝龍斌、還有美食節目,師大其實沒有夜市,而且六米以下巷道開店是違法,但有一種東西可以超越法令,違法行事,那就是「全民認同的商業行為」。

所以,都市發展局當然坐視不管阿。當每個人都喊師大夜市,美食節目宣傳,商業處輔導庶民經濟,都發局怎麼敢擋人財路。

王乾任說,住宅區內書店、咖啡館等相對安靜。這是師大路十年前的印象,也是文化人對城市地景的想像。但他懂法律嗎?為了顧及住民權益,住宅區六米以下巷道不能經營商店。

王乾任發言,確實不小心幫建商說話了。因為目前真的有建商準備進入都更,。此外,前建商與住商利益是衝突的。

但王乾任不懂都市計畫精神,因為當地除了屈臣氏旁的小巷,其他地方都是住宅區,師大路若要都更成為都更,就是成為住商混合區,那麼地價、地皮又會改變,小本經營的房客如咖啡店、地下社會、舊香居、唱片行勢必不敵租金,要離開這個「富人文氣息的街廓」。

最危險作法是解決不了問題,訴諸都市更新。其實這精神就是就地合法,跟現在商業處思考的沒什麼兩樣。

我認為現在最好的商區規劃方式是即將被拆的士林市場、台南花園夜市,在交通要道闢特殊專區。

作人群分類是釐清每位消費者的政治責任。話講不清楚,就是在這地皮遊戲裡面繞圈圈寫論述,落到最後不小心幫建商說話。

我不住那邊,也不是社會觀察家,我只是報導者,了解相關法令、利益衝突,我幫助大家釐清現實,講話嗆一點不好意思。

庶民經濟這名詞會讓人困惑,庶民=人民=民眾=草根=好的=非官方,讓人聯想雞牌英雄。

市場就是市場,師大路也是地皮遊戲炒作場域。所以故事劇本跟雞牌英雄相反。
為何士林市場好好的要拆,因為土地可以再利用有利潤阿。
為何師大路那麼紅,竟然違法,因為那裡是住宅區阿,不是空地。
但如果師大路是一片庶民經濟空地,那在市政府領導下很快也會跟士林市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