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是平的嗎?

2007/08/09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積極為台灣找出路的「兩岸共同市場」與「全台自由貿易區」等主張,其實是兼具兩岸政策、貿易政策,甚至產業政策等多項意涵,若純就經濟的角度,透過進一步的制度整合以攫取或確保由市場整合所鋪陳的潛在利益,實有其必要。然而,無論是制度面整合的基本形式比如「自由貿易協定」(FTA)、採共同對外關稅結構的「關稅同盟」,或者包括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工)在內可自由移動的「共同市場」等緊密的經貿倡議,如要成局,雙方的政治信任實不可或缺。

尤其是共同市場如真要運作並發揮功能,所涉及的周邊制度協調,包括關稅收入分配、金融與租稅調和、司法管轄等領域不知凡幾,工程浩大可以想見。而目前兩岸各自與彼此之間的政治過程是否足以克服此一信任不足的鴻溝,顯然是制度面經濟整合的第一道難題。

雖然國共雙方透過「連胡會」在○五年已達成「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的共識,但單從文字中也可嗅出中國目前未必贊同此一主張的訊息。且不說最有可能被效法的歐盟「共同體」整合模式,必然蘊含的「主權」讓渡思維,即使連藍綠基本上都贊成的「兩岸關係正常化」此一方向,中國似乎也都因裡頭隱含主權對等談判而退避三舍。問題是,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往後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不正是雙方進一步洽談制度面整合的前提?看來只要台灣主權不被北京承認,再多美好的兩岸雙贏可能,流於紙上談兵的成分居多。

另外,經濟整合的核心精神在於自願或出於國家自由意志,如果是因中國刻意阻撓而讓中國實質上成為台灣唯一的答案與選項,這種誘迫的選擇恐怕才是問題所在。中國一方面利用此波區域主義風潮積極與東亞周邊國家洽簽FTA或進行經濟結盟,另一方面卻又阻撓或阻卻其他國家(包括日本與東協等)與台灣做類似接觸,亦即台灣恐(已)被排除在區域主義之外,實質上類似被中國間接施以「經濟制裁」。這也等於限縮了台灣的政策自由度或自主性,比如增加台灣(或民間部門)因經貿待遇嚴重被歧視而唯恐被邊緣化、別無選擇所以向中國傾斜的誘因。換言之,除非也同時要求中國不再打壓台灣與重要經貿伙伴簽署經貿協定,不然台灣此時主動提出共同市場之議,是否有落入被迫整合或「請君入甕」的不利境地?

FTA或共同市場等制度面經濟整合的主要功能乃在於,促進包括商品、勞務、資本與勞動在內的所謂四大移動自由,愈往後面領域其經濟整合的程度愈深,而且政治意涵也愈高。而兩岸在可預見的未來並沒有允許中國勞工自由來台的條件,而勞工跨境自由移動正是共同市場的重要內涵,因此主張者可能必須在此一議題上撤守到兩岸關稅同盟(其實也不容易),甚至自由貿易區這些相對單純的構想,否則很容易因交代不清楚(包括前後不一)「共同市場」究竟何所指,而在國內層次的政治攻防上處於挨打的窘境。

話說回來,比起共同市場這些華麗主張,目前台灣內部具有高度共識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此一立場,進可攻、退可守之餘,可能也比較務實且貼近台灣長遠利益。

至於另一項「全台自由貿易區」的政見也一樣教人驚異不已。先不談此一典型的「貿易單邊主義」(自己撤銷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完全不管其它國家反應)主張到時候如何處理「兩岸經貿關係」,即使是對最堅定的自由貿易的擁護者來說,恐怕都嫌太過激進。經貿史上也只有十九世紀時期的英格蘭之廢除「穀物法」此一先例,但也僅只侷限在單一產品或產業。

貿易自由化的進程、方法與策略,包括選擇跟誰做更緊密的經濟結盟,從來不會只是單純的「技術層次」或經濟效率問題,特別是台灣正面臨全球化與中國迅速崛起的雙重挑戰,產業結構調整所必然涉及到的就業安全與所得分配等層面,倡議者尤其必須強調配套方案在先,否則將徒增疑慮並讓倡議提早出局。

臉書討論

回應

如果兩岸真的全面開放貿易,台灣的中小企業,應該全部會收起來。
或許會有很多人爭論,但,我們可以來看幾個事實。

早在「福特」的時代,多少美國車賣向全世界,底特律更是美國人的
汔車重鎮,但自從日本也加入之後,美國的車業有多慘?美國跟日本
彼此是互惠國,日本車以較低的價格,較優良的品質,取代了美國車

日本在 1990 年至 2000 間,經濟無法持續成長,難到不是因為日本
開放產業可到國外投資 (尤其是中國。人力物力較便宜) 使得中小企業
的發展,遭受極大的困境。現在日本經濟又再次成長,是因為日本的
企業,已發展出極具世界能力的企業模式,而那些剩下的中小企業
也因為十多年的經營,已是「達人」級,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台灣不只要面上上述的兩個問題,還要面對「中國人是較落後且鴨霸
的態度」面對,工資較便宜外,中國人沒有什麼品質的概念,不是
假包子,就是造成假包子的假新聞。若貿然開發兩岸交流,台灣的
中小企業,屬「達人級」的應該不多,除了較大的企業可以生存之外
還有誰能生存?若加上大陸人也來台灣找工作,工資便宜的情形下
台灣勞工還有多少競爭力?「中國的大中國意識」必然會「以商促統」
統一也不是不可以的,但,中國只能有一個黨,到現在民主自由還
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台灣現在都可以選總統了,還要回到過去,只
能接受別人派任的地方首長嗎?

這是個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拿日本跟美國的例子來比較中國跟台灣?好像怪怪的?台灣有像美國那麼大的市場嗎?台灣有像美國那樣擁有強勢的國際貨幣嗎?我看一樣用你的例子,把比較的基礎顛倒一下,好像比較適當。換句話說,台為未始不能因市場擴大,而得到發揮的空間,造就未來「達人」級的企業。這看的是企圖心與政府的作為。YSL你該不會是今年學測總分只要13分就能上大學的這批准大學生吧?分析能力這麼差,要多努力一點喔...

YSL提到「中國人是較落後且鴨霸的態度」這個明顯是一個歧視,雖然我相信在兩岸問題上,許多無論是觀光客或台商,都一定遇過鴨霸態度的大陸人,可是你要想想,許多東南亞國家來我們這裡的人,尤其是外籍新娘或外勞,會不會覺得「台灣人是較刻薄且鴨霸的態度」呢?台灣人應該要少一點夜郎自大的心態,才能真的看見大陸,跟他們做競爭,不然老是像YSL這樣蒙上眼睛亂謅、亂害怕、亂歧視一通,只會失去自己的自信與競爭力的。

台灣對東南亞的態度確實應該好好檢討。但是這不代表台灣人有義務被中國整!

對於敵國,還是要好好防範。中共對台的實際態度是:有利中國不利台灣的政策,就算不符合一中原則,中共也會無視一中原則;若意識型態符合經濟利益,中共會利用一個中國意識型態來保護自身利益。

美日汽車業的開放都對於美國造成一定的衝擊,如果台灣單方面的開放市場,中共絕對會把台灣整慘。

兩岸的共同利益本來就不多,再加上中共政權的惡毒程度;開放政策一定會走向單方面的犧牲台灣政策,而台灣僅有強勢族群中的強勢族群能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