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一定要這樣一意孤行嗎?—慟賦改會文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

調降遺贈稅上周在賦改會聯席會議上引發火爆對立的爭吵,正反雙方攻防激烈、毫無交集,最後勉強以四個稅率版本,委請受託學者委員繼續研究,草草結束。任何稅改議題都很容易引發爭議,政府成立賦改會的目的即是為能集思廣益,尋求社會最大共識,另一方面又能擺脫特定利益團體的干擾糾葛,以專業的分析判斷為依據,重新建構合乎國家整體發展需求的公平稅制。觀察上周賦改會開會的狀況,我們發現問題並非出在參與者意見的對立,而是在於行政院政策立場與態度的偏頗上。惟迄今為止,行政院似乎還是未抓到問題的真正癥結,仍然打算一意孤行,令人深感遺憾。

據報導,行政院為求速戰速決,將在周二(14日)破例連開兩場會議,為遺贈稅的調降定調,並確定將稅率訂在20%以下,自明年起生效。行政院一方面表示遺贈稅率不宜過高,至少應降到20%以下,另一方面則對外放話不論周二兩場會議能否達成共識,都將由行政院決定稅率。換言之,行政院的心意已決,賦改會的舉行只是一種形式。賦改會能達成合乎行政院想法的共識固然最好,即使不能也沒關係,行政院一樣會照原先的定見行事。如果這項報導屬實,賦改會未來將變成一個空架子。若意見與行政院既定想法相左,則必定不會被採納,會議等於白開;若意見限定必須與行政院一致才會被接受,則等於是為行政院背書的橡皮圖章,下場更是悲哀。為兌現馬蕭競選政見而成立的賦改會,竟然被踐踏至此地步,不如撤掉算了。

我們一開始就特別強調賦改會的成立須以專業與中立為基礎,藉用專家學者的研究,徹底檢討現行我國稅制的缺失,推動結構性的大幅改革,重新建立一足以因應國際化與老人化趨勢的挑戰。是故,我們堅決主張賦改會不但須排除利益團體的參與,更要超然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委員的組成固然可以納入行政機關代表,但主委一職一定要委由學經歷俱佳的財稅學者擔任。之所以如此主張,即是擔心行政院擋不住利益遊說的壓力而輕易做政策妥協,以致於造成決策的錯誤與偏頗。尤有甚者,我們更擔心政府在討論稅改時,因為過於短視近利而倉卒草率行事,以致於造成國家財政稅制的斲傷與破壞。遺憾的是我們的建議沒有被政府接受,而從這次遺贈稅調降風波的演變過程看來,我們所擔心的事情倒是一件件的逐漸應驗。雖然早有先見之明,但事情真的發生了,還是難免扼腕嘆息。

工商企業巨閥為了維護其財富移轉下一代的利益,自然視遺贈稅為心中之恨,必欲去之而後快,故乃有取消或大幅降稅之議,但政府的立場係以社會整體利益的平衡考量為重,如何能只偏聽一方之言而定其策?賦改會裡的財稅學者委員皆為一時之選的大學教授,鑽研租稅問題多年的改革意見竟然抵不過利益團體的三言兩語。工商界最近不但用其雄厚財力在電視上猛打廣告,要求減稅,更惡意將那些財稅學者抹黑成「極端」份子。其實,這些學者並沒有一味非理性的反對降稅,他們只是主張站在稅制公平的立場,要求政府在調降遺贈稅率的同時亦應有合理的配套措施。行政院不敢負責任的對開徵特種銷售稅與恢復資本利得課稅等問題表態,故意將遺贈稅改革導向只有稅率高低的爭議,這種態度不但對學者極為不公,而此居心叵測的行為則更應該受到譴責。

其實,稅制改革本來就是行政院應單獨負全責的事,賦改會充其量只是提供專業建言的角色。未料如今,行政院不但不再重視這個「擋箭牌」,尤有甚者,更與工商界聯手起來將之當做打壓的對象,令人深感痛心。惟既然事已至此,我們慎重呼籲行政院趕緊裁撤賦改會,不要再侮辱與凌遲它了,讓我們一起為命運多舛的第三次賦改會,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08年10月18日工商時報社論〉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