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他們真的都走了」

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

馬政府上任後敲鑼打鼓成立的賦改會,日前總算宣告結束了。打從一開始,我們便不斷提醒馬政府,若真有心搞好稅改,則絕對不可把賦改會的格局做小了,讓它變成聽命於行政院的「工作小組」;更不可把賦改會的功能弄錯了,讓它變成官僚與財團的「利益交換所」。雖然我們把道理說得已經夠清楚,下筆用字也已經夠直接,怎奈還是人微言輕,喚不醒決策者的腦袋,更擋不住大財團的權勢,終至20年才一次的稅改工程完全走樣變形,社會的公平正義反而受到更大的傷害。猶記得我們一再叮嚀當時的劉內閣,做稅改要把眼光放遠,為國家建立可長可久的制度,不可抱著偏狹的心態,只圖追求短利近功。一年半以後的今天,這些人都下台了,但留給社會的卻是一堆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在賦改會成立之前,我們便一再呼籲政府要賦予賦改會獨立、中性、專業的角色,避免利益團體的牽制與干預。其次賦改會的主任委員人選應比照前二次賦改會的做法,委由財稅學界的望重人士擔任,俾跳脫既有的框限格局,開創前瞻性的改革視野。尤有甚者,更警告政府絕對不可把賦改會當成是一種協商性質的委員會,讓它徒然變成政治折衝或交換的場所,而喪失掉稅制改革的理想性。可惜我們這些建言,一個也沒有被馬政府聽進去。賦改會的主任委員由行政院副院長兼任,當時為邱正雄,現在是朱立倫,而為杜悠悠眾口,找了一個財稅學者擔任副主任委員,充數一下。此外,委員會的委員雖由學者專家與行政部會首長所組成,但卻同時聘任了許多工商團體代表與立法委員等為「諮詢委員」。每個議案在送到委員會討論之前,都必須先「過關斬將」,徵得這些諮詢委員們的認同與支持,以致於許多理想性較高的改革構想與做法,往往在未送達委員會之前便被擋下而胎死腹中。任何一個議案只要這些充滿利益色彩的諮詢委員有異議,即使最終送到委員會討論,多半也不敢違逆做出與其意見相差太大的決議。甚至有些議案在諮詢委員與委員「聯席」開會的名義下便敲定了結論,「委員會」根本名存實亡。

一個單位的組織健全與否決定了它的運作成敗。在這麼多「先天不良」的因素下湊和成立的賦改會,過程中發生一堆「後天失調」的現象,乃至最後導致「一塌糊塗」的結果,乃是早就可以預料到的事。日前賦改會最後一次會議中,除了對賦稅改革方案做總結評估之外,財政部另還做了一份「成果報告」,細數這次賦改的「政績」,其中談到總計應辦決議事項共83項,截至賦改會結束日止,已經辦結64項,達成率高達77.11%。為彰顯賦改會的成效,竟將一些行政規則與措施的枝節修正也算在賦改會的功勞簿上,殊不知這種虛應故事的急功態度,正巧反映出賦改會之所以失敗的問題所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本文刊載於2010年1月11日工商時報社論〉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