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時代-樂生故事 台灣民主困局的鏡子

2012/01/04
專欄作家

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他長期走遍許多部落,以影像去記錄原住民的生活與命運。但是,他越來越無法忍受這個國家對原住民的漠視,而一直以來的原住民立委也都被既有的利益結構所綑綁,所以他決定要挑戰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參選平地原住民立委。

他沒有錢、沒有政黨支持,在當前政治結構中當然不容易當選,一開始他連繳保證金都有困難。慢慢地,越來越多人站出來支持他:積極為他助選的歌手巴奈、台灣最重要的聲音胡德夫、較少直接涉入政治的張震嶽、漢人歌手張懸等等;更重要是,馬躍.比吼號召出許多原住民青年,因這些青年都想要改變原住民選舉文化,都希望立委可以真的關心原住民的命運甚於自己的利益。他們說:「就是躍改變」。

在另一個場景,台北市的信義區街頭,綠黨候選人潘翰聲在肥皂箱上對市民闡述他反對大巨蛋,爭取綠地的理念。對這個長期從事保護老樹、關心溼地等各種環境議題的運動者來說,演講當然不難,但背上候選人的彩帶和走進市場握手,則讓他有些羞赧。綠黨立委候選人除了潘翰聲,還有同志運動者,公平貿易推動者,以及為白海豚走上街頭發傳單的校園媽媽志工等。而他們的不分區立委第一名是長期關心蘭嶼環境的達悟族女性。

除了綠黨,還有一組「人民民主陣線」的候選人,包括長期關心新移民、移工的學者與社運工作者,工運工作者與身障者。他們透過音樂、劇場以及與民眾的直接溝通,在追求草根民主。這些參選人不論是一般公民或是長期關心弱勢與環境的工作者,都比主流政黨更關心人民真實面對的生活問題。尤其當主流政治的想像力已貧乏乾枯時,他們為政治開啟了另一種可能。但他們沒有錢,沒有資源,大家都知道當選何其困難。

原來,一個關心政治、有理念、長期深耕某些政策議題的公民,要參與政治是如此的困難。原來,政治真的只是已掌權的人和有錢人的遊戲。也因此,台灣的政治與公共政策已完全是金權政治邏輯,人民的聲音則被徹底排除,從劫富濟貧的全國財稅制度到地方的公共建設都是如此。

樂生療養院的故事,就是最能展現台灣民主困局的鏡子。

週一,一群文化人受青年樂生聯盟之邀去探查樂生療養院。因為新莊捷運機廠的工程,樂生所在的山坡地正面臨走山危機,新舊院區都出現令人怵目驚心的裂縫。捷運局雖然被迫在十一月初停工,但停工後裂縫卻繼續擴大。更諷刺的是,以往捷運局不斷宣稱樂生院不拆,捷運不能通車,但就在這一天早上,雖然捷運機廠還沒蓋好,政府卻宣布新莊線要通車。顯然,之前對保留樂生院的汙名化只是一種託詞。

說穿了,樂生的矛盾本質不在於要保留樂生還是要捷運通車,而是保留樂生對抗地方的金權利益,因為新莊捷運機廠的背後是地方派系炒地皮與開採砂石的巨大利益(現任陸委會賴幸媛主委在擔任立委時就揭發過此地龐大的砂石利益),這才是藍綠都無法支持樂生的原因,也因此政客們要編織那套樂生少數人vs.大多數新莊人搭乘捷運利益的謊言。

樂生的阿公阿嬤和守護他們的青年們雖然不斷希望讓政府聽見他們的聲音,卻證明在這個所謂的民主劇場中,人民的聲音終究是被一塊塊權力與金錢的巨石所掩蓋住。

事實上,那些長久被社會隔離的院民並不是我們遙遠的陌生人,他們的聲音其實就是我們的聲音,因為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我們都同樣被迫聲音瘖啞;而那些試圖以不一樣方式參選的「公民」也不是孤單的理想主義者,因為他們其實也就是我們:參與政治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我們應該要展現的「權力」。

樂生坡地的走山危機,就是台灣民主的走山危機。前者必須盡速補救,後者則有賴我們用選票去對主要政黨吶喊:如果這些參選人能有一席進入立院,如果他們能多一張選票,政治就會有點不一樣,主要政黨就會多一分教訓,並且知道:公民正要奪回我們的政治權力。

臉書討論

回應

推自以為是科學小飛俠白癡說(加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