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總統大選因為宋省長參選到底,使得桃竹苗「客家鄉親」的選票成為勝負關鍵的指標。三位候選人使用的搏感情說客家話或提出觀光式文化產業的政見,甚至以「客家女當總統」的族群情感召喚,實質上凸顯的是台灣山城在地域性文化政治資源的被排除與落後。
客家選票的位移或分立真代表了客家族群已具有相應的政治地位了嗎?沒有。
因為「客家」在台灣社會仍屬某種身分政治的符號,就像「勞工」一樣,他們的代稱都叫「弱勢」。只是這兩種弱勢的差別在於,「客家」在理性上被標示成「勤儉、硬頸」等屬於上進不服輸的精神,實際上卻是次文化得受「保存」才可以文化傳承的弱勢生活群體;而勞工看似有屬於法權保障的獨立性,卻長期依附在經濟發展的市場中淪為議價商品。
兩相對比,我更為「勞工」這個龐大社會群體感到不堪。曾幾何時,勞工不似「族群」可在聚群為一種區域中被辨識,也不如眷村或外籍配偶的族群政治性,反而失去了在選票邏輯下被有效估票、被政策性買票甚或反過來理直理氣壯的說「我要賣票」;勞工到底該如何自我形構其屬性、面貌而具有影響選情的政治性呢?
勞工不是職業性身分,不等同教師、軍人、公務員或中小企業主,勞工是社會階層中受制於資本與管理權下沒有「民主權」的商品,他要戰鬥的對象遠比客家/外配等更難以撼動。因為他天天都在職場(自成一格的管理型社會)中經驗不民主與不自主。因而,勞工在選舉時無法一心相信政治人物口說的民主社會,一身處在不民主的職場管束中,那會是掩飾分裂的假性民主。
所以,越來越尖銳的不是政治人物開出什麼動聽的勞工政見,而是勞工要求的民主政治是資本主義社會給不起的:參政權、分配權、人格權。一旦勞工有這三權,現今套上公與義的政策思維只能自然退位,因為那是強化勞動者更依附於資本發展所開出的妥協性處方,本質上就是服務於資本的自由化、勞動的彈性化,如果這樣的「社會事實」被勞工自身理解、看破,自然勞工會成為主導政治民主變革的行動者。
台灣的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次大選「勞工」繼續被綁在無薪假、派遣化的威脅恐懼中,噤若寒蟬,但總有一日,勞工得為職場中的民主而戰、為政治中參選總統而付出代價。
回應
Re: 勞工政見 為何愈來愈聽不到?
累慘了
Re: 勞工政見 為何愈來愈聽不到?
2012-01-08 01:33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1080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