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代》雜誌認為「不論選舉結果,台灣都是贏家」,這項觀點可能只說對了一半,因為我們周遭仍充斥著分裂社會的傷痛。雲林縣長蘇治芬與其兄為支持藍綠反目,只是這種難以言喻傷痛的最新例證。台灣社會需要更多公民覺醒、更多次政黨輪替、真正重視轉型正義,才能逐漸讓分裂社會的傷痛得到療癒。
《時代》雜誌亞洲版總編輯譚崇翰以專文強調,台灣在加強法治等方面固然還可以再加強,但在許多更重要的層面,台灣與中國大不相同:強有力的民主,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創意的熔爐,環保意識的天堂,連人民也很和善,完全是個公民社會。中國擁有肌肉,台灣則有靈魂,這是真正的「人民共和國」。
看到《時代》的盛讚,台灣人民理當引以為傲,作為華人世界最自由的地方,台灣的民主品質雖讓很多人不滿意,但台灣社會對於民主的信仰卻已逐漸深入人心,這個周末總統大選投票結束後,台灣人民無疑又在民主進程上往前跨進了一步。
然而,《時代》雜誌並未彰顯的藍綠兩極撕裂、二元對立問題,在台灣社會卻依然嚴重。原本外界認為(或是期待),個人特質接近的馬英九、蔡英文兩人競爭,加上兩大黨在兩岸關係之外的政見並無嚴重歧異,有可能讓過去幾次大選更加激化的藍綠對立氛圍得以緩解,但事實證明,藍綠陣營的選戰操作仍依循老路,二元對立仍是此次大選的核心命題。
我們對於這樣的場景已經太過熟悉:為了挺藍或挺綠,很多家庭鬧到父母吵架、兄弟失和,許多好友從此反目、互不往來,同事互動或萬分尷尬或戒慎恐懼;久而久之,許多家庭、好友、同事之間只是避談藍綠免傷感情,但這種壓抑並無法消除心裡的二元對立怪獸,表面上和諧更不代表真正的多元與包容。
於是我們再度看到雲林縣長蘇治芬為了胞兄蘇治灝挺馬而傷心痛苦,身為政治受難者蘇東啟的子女,蘇治芬抬出父親遺訓,建議哥哥要常回老家「去跟公媽拜拜,在那邊想想吧」。蘇治芬與蘇治灝此刻的心情,很多人都能理解與感同身受,無奈台灣社會這些年已在不知不覺間喪失了走出二元對立的能力。
這種分裂傷痛,有著極其複雜而長遠的歷史因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煙消雲散。台灣社會若干公民力量成長的軌跡,近年帶來了一些超越藍綠二元對立的亮光;兩次政黨輪替的經驗,也已經讓不少人開始習慣民主常態而較為平常心。儘管如此,這種傷痛仍是選後最待彌補化解的當務之急。
其實,台灣從漫長戒嚴時期走到今日民主化局面,還有太多轉型正義問題必須耐心處理,才能一一從源頭化解族群、文化、政治經濟等不同層面的分裂社會傷痛,不會有捷徑或萬靈丹能夠一蹴可及。西班牙從二○○八年開始處理轉型正義,巴西也即將在明年成立真相委員會,下一屆新總統若能帶領台灣社會真正面對及處理轉型正義問題,將有助台灣走出分裂社會傷痛,從而獲得國際社會更深刻的肯定。
回應
Re: 我見我思-分裂社會的傷痛【何榮幸】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11200461.html